文物維修保護工程是一項科學的專業工程。從設計、施工、監理到質量監督的各個環節都需要科學實施。盡管國家出臺了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監理資質管理辦法,提出了設計方案的深度要求,但在具體的一些行業規范、預算定額方面,一直還沒有完善的標準體系。文物保護工程應當滿足哪些要求,也就是專家常說的“深度”字眼,具有一定的彈性,加上每個人對維修保護技術認知方面的偏差,往往直接影響到了文物維修保護的效果。
隨著文物維修保護工程設計方案中要求內容的不斷完善,一些急需解決而又不容忽視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尤其是修繕工程中結構的安全性問題,這關系到文物建筑維修工程的質量。看看古人維修的歷程,我們從中都會感到文物建筑經歷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好多構件還是原構,是什么原因能讓這些建筑的生命長久維持,更多的是每一次工程維修的質量。當前,文物建筑維修的周期在縮短、次數有所頻繁。有的建筑因設計時勘察不細,不能針對性地提出保護措施,致使施工中一些文物構件的歷史信息、彩繪遭到保護性破壞;有的對構件承載能力不進行科學分析、測算,造成維修后出現梁架折斷或翼角塌陷的現象。加強對文物保護工程各個環節的管理,制訂切實可行的規范標準,無疑會對每一項保護工程起到積極的作用。
嚴把設計深度
當前國家文物局出臺了《文物保護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要求 (試行)》,維修設計方案從設計說明到圖紙表述增加了許多內容,但勘察單位在方案設計中經常出現一些通病。比如,只對柱根糟朽、梁架走閃等進行勘察;對文物保護工程修繕的具體做法,不能因地制宜,詳盡表述,用“傳統工藝”幾個字代替,就連文物保護工程中保護性設施以及地基加固等分項工程,也沒有明確說明護坡砌筑砂漿標號,僅用“水泥砂漿砌筑護坡”表述,這些做法直接導致不能有效指導施工。此外也有一些修繕方案對地基、基礎的勘察分析不夠,設計方案中往往關注地表建筑多,而忽視地下基礎問題,待地表建筑維修后,地基穩定性出了問題,修繕后出現措手不及的現象。如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在文物建筑周圍開挖地道、防空洞等,對今天文物建筑的生存構成隱患,但在勘察設計方案時常常忽視這方面的內容。另一方面,大木構件鐵件加固中對原構件的承載力不進行科學分析計算,有的加固做法不符合原結構的受力特點,導致在施工中構件加固的方法千姿百態,加固的結果就是鐵件成為裝飾。這就要求勘察單位在編制設計文本中,設計人員能夠找準病害問題,認真分析導致建筑結構發生變形,局部或整體失穩等問題的病因;對建筑風格、形制方面發生的變化,復原依據等都要做充分準確的評估分析。尤其是不能局限于建筑表面及外觀出現的構件脫落、殘損等現象,要使維修內容、維修對象、做法要求等更具有針對性,使受力構件加固方法更具有科學性。
此外,市縣文物部門在方案監管方面也需要進一步加強,一些方案批復后,需進一步完善修改后核準的,有時會存在設計單位不修改,或修改后不上報審核的問題,就直接用于工程的招標實施,使工程不能正常并順利推進。特別是對附屬文物存量較少的一些建筑,因設計方案沒有對現存的附屬文物做好勘察,無專項保護內容導致工程中途停工;或是施工單位按照經驗對小型懸塑、栱眼壁畫等進行揭取,施工后拆卸的塑像、壁畫不能及時恢復原位,破壞了附屬文物與文物建筑同體相連的依存關系。
做好二次勘察
文物保護工程從方案批準到經費下撥后的工程實施,一般要經歷一個年度或幾個年度的工作周期。工程正式開工前,需設計、施工單位結合原批準的設計方案,對現場各建筑病害進行二次勘察,并在圖紙會審時進行研究,出具洽商意見指導施工。如不開展二次勘察,許多施工中出現的問題與實際不符時,施工人員要么停工影響進度,要么擅作主張,施工過程中任何一點不小心,對修繕中的文物建筑來講都是保護性破壞。做好施工現場的二次勘察,就是對下一步構件補配、材料統計、工程量簽證等,做好原始的工地記錄資料。二次勘察后如有的問題關系到技術線路或技術措施的調整,可有足夠時間組織專家進行指導論證,以更好地保證工程質量。因此,開展開工前二次勘察,是設計、施工、監理單位現場人員對文物建筑進一步的認知和解讀,是保證工程質量的重要基礎工作。
健全施工資料
“十一五”以來,文物保護工程施工過程中資料收集、整理提上了議程。國家文物局在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護工程和四川災后搶救維修工程中推行了工程施工過程中資料記錄規定。資料記錄與工程進度同步進行收集,為工程施工研究和竣工后報告編制出版奠定了基礎。目前,在文物保護工程資料建檔方面,還沒有形成全國性規范,各地在管理方面也層次不齊。哪些是必須完成記錄的資料,哪些資料必須由幾方簽證,應當明確并規范推行。文物維修保護工程對文物建筑來講,就是每一次的手術,其病例檔案應當真實、全面、經得起檢驗。施工中不僅僅是要按照現代建筑工程填寫一些自檢的表格,最為重要的是對整個施工工序進行記錄,對每個原構件勘察進行解讀,這才是資料收集的真正目的,才能讓維修過程、維修手術全程成為一個歷史性的回顧和展示。
從目前資料收集過程可以看出,大家對資料收集是重視了,但資料收集的水平還有待提高。
加強過程檢查
文物保護工程實施中各地管理程序不一樣,有的地方開工不辦理開工審批手續,隨著工程管理的逐步規范和完善,工程從開工到竣工,應是一個標準化的程序和模式。填什么表,審核什么應當全部規范。此外, 由于文物保護工程實施中存在諸多的不可預見性因素,不像新建工程其內容可以全部量化,技術要求也已成為了國標。文物保護工程施工的工藝、做法與當地傳統文化、傳統材料、區域特點緊密聯系,稍有不慎就會好心辦壞事,出現保護性破壞。加強施工過程中的檢查,一方面督促程序的合規性,另一方面是把控工程的質量,使工程施工中遇到的一些技術問題,第一時間得到專家的指導,及時在施工現場被解決。因此,加強施工過程中的專家指導,組織做好專項檢查,應當是保證工程質量,加強事中管理的重要手段。山西南部工程從管理到質量穩步提升,就得益于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的工地檢查。
強化人員培訓
一支好的施工隊伍,不僅需要懂文物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更主要是懂文物維修保護的傳統工藝。當前培訓力度不斷加大,施工人員的法規意識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取得資質的單位多為個體注冊的私營公司,工程項目進入市場化運作后,公司專業技術人員較少,多數是聘用兼職人員做技術指導,公司總體技術力量還相對薄弱。一些公司存在用工人員沒有文物保護工程的從業經歷,就直接進入保護工程領域,使工程質量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尤其是部分項目實施中施工一線人員的水平參次不齊。一方面由于不懂傳統技術,好心辦了壞事。前些年一些隊伍在瓦面施工時,沒經過科學分析,在屋面基層中引用新材料或鋪設油氈,原本想保護好古建筑,灰背出現問題時不讓屋面再出現漏雨,但導致完工數月后發生瓦面大面積下滑脫落的工程質量事故。另一方面過于注重文物維修的觀感效果,施工中過度創新。為達到做舊效果,施工中也發現應用現代材料防銹漆或自制紅鐵礦粉涂料,用于涂刷木構件,看起來是朱紅色,但用手一摸就掉。可以說,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傳統工藝技術認知方面的保護理念,改變施工人員對文物工程維修觀感與質量之間認識上的誤區,是保證工程質量的先決條件。
規范驗收環節
根據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的規定,工程竣工后,由業主單位會同設計、施工、監理單位對工程質量進行驗評,并提交工程總結報告、竣工報告、竣工圖紙、財務決算書及說明等資料,經原申報機關初驗合格后報審批機關。項目的審批機關視工程項目的實際情況成立驗收小組或者委托有關單位,組織竣工驗收。目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方案審批權下放后,其工程竣工驗收還沒有正式明確誰是驗收主體,驗收的程序、內容也需要規范。工程驗收如不規范、不嚴謹,導致的結果就是施工人員、監理人員工程質量意識不能進一步提高,不能更好地保護好古建筑。工程竣工驗收一方面是實體觀感的質量,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施工過程中工序資料的驗收。資料反映的內容和其具有的價值應當與實物同等重要。由于標準的不統一,驗收往往流于形式,沒有很好地促進質量提升和發揮應有的作用。為此,應進一步規范工程的驗收要求,應有不同領域的專家組成驗收組;驗收所提交材料和資料,其內容和格式也應統一。
做好工程研究
文物保護工程面向市場化運作中,不加強工程研究,施工過程不注重傳統工藝,工程質量是很難保證的。工程施工的每個工序,每個環節都應當遵循文物保護的法律及行業規范,采用科學的技術措施,更為完整地保留每個構件攜帶的歷史信息,使每一項傳統工藝更好地應用和延續。文物建筑的重要價值,在于每一個構件凝聚了不同時代的歷史信息與工藝,這與現代建筑的維修不一樣,研究應當貫穿于整個施工過程。尤其是對構件加工工藝及做法的配比,都值得去比較,去結合地域進行分析研究。當前由于新型材料的廣泛應用,施工常采用“簡便”的施工方法,使用現代材料進行施工,完全脫離古代工藝的做法。如對柱子油飾時,經常采用白布纏裹做地仗,完工驗收時感覺效果不錯,但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沒幾年就起甲、卷皮;有的采用107 膠及滑石粉作膩子,這些都比不上傳統的豬血膩子地仗;有的柱根也不作防腐,直接進行柱子墩接,新墩接材料表面也不刷桐油。南禪寺大殿的柱子雖經幾百年的滄桑,但只是表面碳化,質地非常堅硬,這與當年表面桐油封護有直接關系。懸空寺立柱施工時經過防腐工藝后才委以大任。此外,在文物建筑維修保護中,要有正確的維修保護理念,一方面是要保護文物本體的歷史信息;另一方面也要解決好建筑結構承荷的問題,才能使其延年益壽。不能因為保護歷史信息而對一些構件不干預,也不能為解決安全問題而過度干預,大量更換構件。
目前,在推進科學技術研究工作方面還存有很多不足,由于維修保護任務繁重,受專業人員所限,研究成果數量較少。因此,研究課題需完善激勵機制,形成廣泛參與的良好氛圍。
合理評估造價
工程造價是工程管理控制的主要內容。過高或過低都可能影響工程質量,出現該換的構件不換,或是不該換的構件全換,不能科學把握和界定“干預度” 。同時,工程造價高低也會波及文物保護工程市場及從業人員,從而影響文物事業的健康發展。制訂合理、科學的造價管理指標,是保障文物維修保護工程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基礎工作。實際工作中,由于維修工作不可預見因素較多,有的加固構件要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拆卸并完全卸荷后才能全面檢查,工程設計方案中對構件殘損量及補配量不能明確界定,導致設計方案預算估價不準,需結合工程進度動態化補充完善設計內容,并做好施工的洽商簽證。為此,文物保護工程造價控制,一方面應規范和完善定額的標準,應定期對各地定額指導價做動態指導,并嘗試將文物建筑材料預算價格并入當地建筑市場的定額指導價中進行信息發布,為借用當地仿古園林和修繕定額及1995年全國修繕定額的子目預算調整提供權威依據。另一方面還需動態做好古建筑的定額修訂和完善。由于各地區市場實情的差異,推行文物建筑維修工程開展清單計價,做好共性和個性維修內容的認定,嚴格規范和執行簽證程序,完善簽證資料,應當更有利于對工程造價的評估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