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游客在拙政園內參觀留影。
圖②:拙政園內的花窗。
圖③:蘇州古城墻相門段一景。王思哲攝/光明圖片
古城蘇州,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兩千多年始終保留著“水陸并行、河街相鄰”雙棋盤格局。目前,蘇州全市有18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6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每年舉辦展覽400余場次。
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上,蘇州有哪些做法獨樹一幟?在這里,文化遺產是如何“活起來”的,又是如何做到和城市融合發展的?日前,記者帶著這些思考,走進蘇州古城采訪。
融入產品:園林文化在大地上鋪展
根據一份2016年一季度房地產銷售榜單,蘇州的一個房地產項目力壓北京、上海諸多豪宅,在銷售金額、面積與套數上,榮膺國內的三冠王。
事實上,這個房地產項目一經面世,不僅購房者慕名而來,甚至還有絡繹不絕的參觀者,包括建筑師、文保專家。
一個普通住宅,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原來,開發商在建造之初,就力邀“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蘇州園林工藝鼻祖“香山幫”出山,集合一眾50~60歲的香山幫工匠,秉承古法,一磚一瓦,一水一石,皆由全手工高難度模式打造,蘇州園林文化元素盡顯。
蘇州園林,是世界級文化遺產。當前,房地產市場幾乎被西方舶來式建筑風格一統天下,蘇州園林正面臨著嚴重斷代危機,大師匠人的缺位、傳統手藝的失傳等等,都讓蘇州園林風格漸行漸遠,幾近絕跡。在這種背景下,以富含蘇州文化遺產為賣點的房地產項目,引爆市場。
將文化遺產融入產品中,既可以讓文化遺產重獲生命力,又能為產品帶來成倍的文化增值。
去年開始,蘇州推出了“旅游管家”定制產品,主打吳地歷史文化民俗,讓游客在參觀園林的同時還能品味蘇式早點、觀看評彈演出等蘇州特色文化遺產,從而達到與傳統旅游公司服務的差異化創新。產品一經推出,立即獲得叫好又叫座的市場表現。
民俗學者王智認為,在工業化與城市建設大潮中,文化遺產傳承遭遇瓶頸,如何保護根脈將是一個永恒的命題。把文化遺產融入產品,重獲生命力,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融入社區:從開發到保護的理念之變
在改革開放初期的經濟大發展中,要發展經濟還是保護文化?蘇州經歷過掙扎。當時有兩個古鎮,因為選擇不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20世紀80年代初,全國著名建筑規劃專家阮儀三,曾帶領團隊前往吳江黎里古鎮考察,被原生態的水鄉環境深深吸引。阮儀三表示,愿意免費做古鎮保護性規劃設計。但在當時“要致富,先修路”的全國大規模城建背景下,得到的回應卻是“我們建設得很好,不要你們多管閑事”。
阮儀三被寧愿拆掉老屋也要發展經濟的黎里推出門外。痛惜之余,他轉向古鎮周莊,與時任周莊文化站站長莊春地一拍即合。根據整體規劃,周莊近些年優勢凸顯,開始名揚天下,而黎里卻鮮有人知。此時的黎里人開始意識到,如果發展忽略了文化遺產這個依托,將是不可持續的。
現實的尷尬帶來了思路的轉變。去年6月,阮儀三被邀請回到黎里,為古鎮的保護開發“把脈開方”。
“商業開發與文化遺產保護并不對立。相反,應該主動把文化遺產融入古鎮開發中來。”阮儀三認為,通過文化遺產的植入,百姓能感受到歷史文化的精髓,游客能夠感受到社區傳統生活的美麗,是一種“雙向”的有益互動。
在“保護中激活文化”的理念下,黎里放棄“門票經濟”,守住生態、文化和生命三個底線,通過民宿、酒店的建設,讓游人住下來,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在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剪紙藝人徐盤根正在教游客剪紙藝術。這項民間手工藝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在街巷中,“老蘇州”周大發每天都會在家門口曬太陽看報紙,這里是他生活了半輩子的地方。和老周一樣,這里依舊住著幾十戶本地居民,他們保留著蘇州人傳統的生活方式。而這種富有本地生活氣息的場景,正是不少游客鐘情古城的一大原因。
“人們對文化遺產的興趣,遠勝于那些搬空的建筑。”王智認為,社區只有通過融入文化遺產,才能避免“幾個仿古建筑一建就叫古鎮”的同質化發展俗套。
近年來,蘇州在社區文化遺產保護和融入上取得顯著成效。除了新增15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文物遺產數量也顯著提高。目前,共有不可移動文物3841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9處。十年間,普查新發現文物點1919處。
融入城市:傳統和現代的相融相生
如今的蘇州,依然保持了1000多年前南宋時期的舊時格局。
古城外圍,約16公里長的護城河圍繞;內里,三橫三直為骨干的水系縱橫貫通。幾座古塔,還是古城內的制高點。任何現代建筑,在視界上都不能超過塔高,至今仍不得超過7層、24米。
2000多年的歷史積淀,造就了姑蘇古城豐厚的文化遺產。2012年,蘇州將平江、滄浪、金閶三區合并成立姑蘇區,建立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管理體制的創新,使遍布于原三區的文化遺存,有了統一的保護和傳承。
“從另外一個角度,許多城市對文化遺產進行特殊保護,形成了許多制約。”在蘇州地方志專家徐剛毅心中,文化遺產應該與都市生活相融相生,“古城是個有現代居民繁衍的城市,文化遺產在時光中生長,同時得到有效保護。在融入中保護,而不是隔離起來。”
歷時10年,蘇州政府投入22.16億元,在保持古城原貌、留住文化遺產的同時,對160個老小區進行綜合治理。政府又拿出20余億元啟動“改廁”工程,讓老城區居民徹底告別逾千年的倒馬桶生活。一批民生改善項目,提升了古城居住環境和服務能力,原汁原味的蘇式生活還得以保留,文化遺產更好地融入了現代生活。
2014年,大運河蘇州段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古城申遺夢圓。去年開始,蘇州市政府設立古城產業轉型升級基金,用于全面提升古城文化傳承、旅游休閑、蘇式居住等功能。目前,全市各類博物館(美術館)達74家,年均舉辦展覽400場次,接待觀眾450萬人次。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副秘書長李昕告訴記者,蘇州古城文化遺產保護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現在,已經成為國內的標桿。蘇州市姑蘇區被授予“國家古城旅游示范區”稱號,成為全國首個古城旅游示范區,這是一個官方的認可。下一步,還有很多的挑戰。
李昕認為,蘇州作為全球創意城市網絡、手工藝和民間藝術之都,應該把文化遺產融入人們的日常物品、居住社區,進而深度融入創意城市的發展和建設中。“把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打造一個傳統江南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城市,符合未來發展的趨勢。”
(本報記者 蘇雁 本報通訊員 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