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近日,“手工業考古·重慶論壇——中國西南地區冶金與鹽業考古學術研討會”在重慶市舉辦。該研討會由重慶市文物局主辦,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承辦。來自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單位的代表參加了研討會。
在研討會上,來自國內外10余家單位的22名代表圍繞“手工業考古理論與方法體系”“冶金與鹽業考古的發現與研究”“冶金與制鹽手工業技術研究”做了學術報告。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李映福梳理了西南地區古代冶金遺存的分布與內涵,指出西南地區近年來發現的銅、鐵冶煉遺存顯示出西南地區冶金技術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特別是中原式與非中原式共存的現象值得學術界關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白云翔系統總結了我國冶金手工業考古研究的3個轉變:從文獻史學研究向以考古學研究為基礎的綜合性研究的轉變,從金屬器研究、冶金技術史研究向冶金手工業研究的轉變,從冶金產業研究向冶金手工業及其與古代文明、社會變遷之互動關系研究的轉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陳建立指出了目前冶金考古存在采樣、檢測與分析的標準化、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和整合等問題,提出冶金考古研究需要全面總結多年來冶金考古的發現和成果,加強相關地區的工作以填補區域性空白,同時開展深入的理論建設,為探索中華文明的形成貢獻更多的成果。
與會專家認為,該研討會系統總結了手工業考古最新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也為該領域的考古專家、國內外的知名學者提供了相互交流合作的平臺,將推動手工業考古在學科體系、發展平臺、研究視野等方面更深層次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