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戲表演現場
李 宜 辛雷乾
藏戲是我國戲曲百花園中獨具魅力的一種少數民族戲劇,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它主要流行于我國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等省份以及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的藏族聚居區。藏戲是一種與社區民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2006年,藏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2009年,藏戲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近年來,隨著西藏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特別是現代娛樂方式的沖擊,藏劇團和民間藏戲隊的生存空間受到很大擠壓,面臨傳承危機。為此,國家和西藏各級政府部門逐年對藏戲加大投入,進行全面搶救和保護,盡管其生存狀況得到了較大改善,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演出模式多以傳統為主
去年8月,筆者一行三人對民間藏戲隊分布較集中的拉薩、山南、日喀則,以及阿里、昌都等地的18支藏戲隊的生存現狀進行了深入的田野考察。其中14支藏戲隊至今依然保留傳統藏戲義務演出、不收取戲金的習俗。
民國初年日本僧人青木文教在《西藏游記》中記載:“劇團由政府指定有五六派,平常住居各鄉里,私領地的稅,可以不納,以演劇為代,每年一次……觀劇人一概不出錢,他們除得政府貴族和一般看客的賞賜以外,沒有征收戲資的。”可見,傳統的藏戲演出都是以演戲代替稅收的支差戲,屬于不收取戲錢、在演出結束時接受西藏地方政府或者觀眾饋贈的非營利性演出活動。西藏地方政府送給演員的禮物大部分是一袋袋的青稞,這是西藏的主要糧食。觀眾一般都會朝舞臺拋上包著錢幣的白色哈達,作為送給演員的禮物。
目前,多數的民間藏戲隊仍沿襲著這種業余性、非商業化的經營模式,主要依靠國家和西藏各級政府部門的撥款維持演出。藏戲隊的演員全都來自當地農民,平時忙于農活,閑時出外打工,在藏族農民祈盼豐收的節日——望果節前半個月和藏歷新年前一個月左右會回鄉參加排練演出。由于所得的資助經費有限,一些藏戲隊的生存狀況并不樂觀。不僅演出服裝、面具和道具破舊,而且排練時大多數戲隊沒有補貼,一日三餐必須自備。只有正式演出時,每人每天會補助幾十元。許多民間藏戲隊能一直堅持演出,主要依靠演員對藏戲藝術的熱愛。
政府扶持 緩解困境
自2006年藏戲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后,國家和西藏各級政府部門下了很大力氣保護這一項目,不僅為山南瓊結卡卓扎西賓頓、山南雅隆扎西雪巴、日喀則迥巴、日喀則仁布江嘎爾、日喀則南木林湘巴和拉薩覺木隆6個國家級藏戲流派的戲隊下撥專項經費建造了傳承中心,供日常排練和存放演出道具,而且每年投入一定資金對自治區內的各個藏戲隊加以扶持。據西藏自治區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阿旺旦增介紹,2014年,國家給全區近140支民間藏戲隊各撥款2萬元傳習補助以改善生存狀況,這些扶持對藏戲的傳承和保護起到了很大作用。
2010年8月,筆者第一次到堆龍德慶縣的覺木隆藏戲隊瓊達團長家進行考察時,戲隊的演出服裝等全部雜亂地堆放在一間小房間內,顯得擁擠不堪。今年8月再去采訪時,服飾、道具等已被分門別類地懸掛在新建的覺木隆藏戲展演傳承中心的專用房間里。瓊達高興地說:“國家為我們建造了藏戲傳承中心,我們現在可以隨時利用空閑時間在室內排練,再也不像過去露天排練那樣害怕日曬雨淋了。排練時間增多后,我們戲隊表演水平提高得很快。”
各藏戲隊所在的縣鄉(鎮)政府和村委會每年也會資助藏戲隊一部分的經費,數額的多少通常與各地的經濟狀況關系密切。比如,堆龍德慶縣臨近拉薩市,該縣經濟發展較快,近3年特別重視對藏戲隊的扶持,每年都給縣里的藏戲隊提供專項撥款,因此該縣活躍的業余藏戲隊不但數目多,而且演員表演水平比以前有較大提升。
根據調查,通常情況下,一支規模適中的藏戲隊每年的經費需求在10萬元以上,那些得到政府支持的藏戲隊生存狀況相對較好,演員的積極性也比較高。但是就目前狀況而言,政府下撥的資金尚不能完全滿足西藏全部藏戲隊的需求。資金缺乏成為業余民間藏戲隊傳承和發展的主要障礙。
向職業性、市場化發展應把握尺度
為適應社會變革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近年來,西藏民間的藏戲隊也在逐步探索采取更為靈活多樣的經營模式,一些藏戲隊開始朝著商業化和職業化的方向發展。
堆龍德慶縣的覺木隆藏戲隊和措麥藏戲隊,過去主要的演出時間在元旦、國慶節、雪頓節、望果節、寺院節日佛事活動和藏歷新年等,一年演出60多場。面對市場經濟的沖擊,他們開始在藏戲演出中收取一定戲金來增加收入,從而改善資金嚴重缺乏的狀況。
此外,拉薩市城關區雪拉姆民間藏戲藝術團和娘熱民間藝術團兩家具有較長歷史的藏戲團在經過多年的發展后,開始向職業性、市場化轉型。隸屬于西藏圣地股份有限公司的雪拉姆藏戲藝術團的演員每月可根據自身條件領取2000元至4000元不等的固定工資。穩定的收入讓演員們有了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學習藏戲,表演技藝提高得也很快。西藏圣地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單紹和表示:“保護藏戲的途徑有很多種,國家撥款只是其中之一。我們覺得保護藏戲必須要把它‘做活’,而產業經營有利于讓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延續下去。”圣地公司幫助雪拉姆藏戲團走出生存困境,雪拉姆藏戲團在日常演出和參加比賽中也為圣地公司擴大了宣傳,提高了企業知名度,這種互惠雙贏的做法有利于藏戲的保護。
然而,對藏戲商業化、市場化的探索,一些專家也表示了擔憂,西藏民族藝術研究所原所長格曲認為:“市場化、產業化對于藏戲保護來說意味著一定的風險,盲目迎合市場需求可能會導致藏戲藝術特色的丟失。”在筆者看來,這一點確實應該引起重視,筆者在觀看雪拉姆藏戲藝術團與西藏圣地天創藝術團合作演出的大型歷史史詩《喜馬拉雅》時,發現表演內容中歌舞等所占比例較多,而藏戲的演出比重較少。如何保留傳統藏戲藝術的精髓,避免一味迎合市場經濟需求、觀眾心理喜好帶來的負面效應是目前民間藏戲藝術走向職業化、商業化之路亟須深入探討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