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腔要帶感情,有節奏感……”8月26日,在鄧州市桑莊鎮孔莊小學的羅卷戲國家級“非遺”培訓基地,一位老人正手把手指導孩子們學唱羅卷戲。他,就是羅卷戲傳承人劉銀各。
據劉銀各介紹,羅卷戲是我國稀有劇種之一,起源于唐貞觀年間,俗稱喇叭戲,是由“羅戲”和“卷戲”這兩個中州大地的古老劇種融合而來,被戲劇界譽為“戲劇活化石”,具有典型的北方戲曲風格。傳統劇目有三四百出,以反映歷史故事的“袍帶戲”居多。鄧州羅卷戲曾唱紅中原大地,民間曾傳:“羅卷戲到村里,女人不燒湯,男人不下地。”
2006年,鄧州“羅卷戲”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劉銀各。
“羅卷戲唱腔分類極為細致,唱法及調門比一般戲曲更苛刻。”劉銀各說,“生、旦、凈、丑俱全,講究音韻,詞格為七、十字句,以婉轉清新、優雅抒情見長。”羅卷戲伴奏樂器多,凡有兩軍廝殺等場面,所有吹奏樂器、打擊樂器一齊奏鳴,大有雷電交加,金戈鐵馬的壯觀氣勢,深受群眾喜歡。后來,由于戰亂和管理等原因,劇團歷經三起三落,到上世紀70年代,才又“重見天日”。
今年53歲的劉銀各,其爺爺劉長江是孔莊村羅卷戲劇團的創始人。在劉銀各5歲時,投師爺爺的徒弟王云亭、王學彥等人學習羅卷戲技藝。從倒立、下腰等基本功,到學唱、念、做、打,劉銀各每日都給自己加“私功”;從吐字行腔到表演身段反復練習,甚至連吃飯、做夢都在模仿師父的一舉一動。
“俺17歲登臺演出,那時候劇團七八十號人,到一地一演就是三四天,逢年過節還得提前請。”回憶起曾經每年演出500多場的輝煌,劉銀各激動之情溢于言表。
“目前,全國僅存孔莊村這一個羅卷戲劇團了。高樓拆了可以再建,這些東西丟了,上哪兒撿回來?”看到劇團的老人相繼去世,藝人越來越少,紅火一時的羅卷戲面臨失傳,充滿擔憂的劉銀各坐不住了,他和20多個老藝人自發行動起來,打響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非遺”傳承挽救戰。在各級政府的關懷和幫助下,他們多方籌措資金購置服裝、道具,組織劇團到各村巡回演出,根據所學整理收集劇本二十幾本,編寫出版《鄧州羅卷戲》專著,還開設了羅卷戲培訓班,開展羅卷戲進校園活動,以吸引和培養更多傳承人。
談到帶徒學藝,劉銀各更是深有感觸,“羅卷戲傳承得從娃娃抓起,因為孩子對藝術的喜歡是更加天然的、發自內心的。我的演唱技法,全是師父口傳身授的,咱們要像傳接力棒一樣,一代代傳下去。”
“人活著要做些有意義的事。讓羅卷戲重放光彩是我的夢想,我們現在忙著傳承羅卷戲,感覺生活很充實、很快樂。”說起這些,劉銀各抑制不住內心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