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干渠夏餉鋪段。鄂國貴族墓地,就是在這段渠道中發現的
夏餉鋪鄂國墓地出土的漆器殘片
夏餉鋪1號墓出土的銅方壺蓋,造型精美,銘文清晰,書法舒展大氣。銘文顯示這是件養國器物,養國在桐柏,是個小國,歷史上影響不大,但卻能鑄造出如此精美的青銅器,令人刮目相看。而鄂侯夫人墓中,出土了養國青銅器,個中原因暫時難以索解
南陽文物考古所研究室主任王偉為記者介紹夏餉鋪鄂國貴族墓出土器物
策劃文體新聞中心執行首席記者姚偉實習生陳京文圖學術顧問張志清研究員
鄂國是突然出現的,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兩千多年前的鄂國訊息突然呈現在南水北調渠道內,讓人驚愕不已、錯愕不定。
北上的渠道過南陽市區后折而向東,在豐山古柏處穿越白河,行經夏餉鋪村北,在這里與古老的鄂國不期而遇,至少四代鄂侯—生活在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的四代鄂侯的墓葬,出現在渠道內。南陽的商周古國眾多,但國君墓卻是第一次發現,其意義之重大不言而喻。
鄂,甲骨文、金文寫做“噩”,古代與“咢”、“愕”、“諤”通用。有人考證,“咢”指“大口”、“大嘴巴”,加言字邊表示“大聲辯解”,引申為直言不諱,所謂“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或許是巧合,在史書上留下名字的第一位鄂侯,的確以直言不諱聞名,面對殘暴的殷紂王,他也敢仗義執言。
據《史記》記載,鄂侯與九侯、西伯(即后來的周文王)同為商末三公。紂王無故殘殺九侯,鄂侯“爭之瞗,辯之疾”,就是眼珠不轉地盯著紂王,跟他激烈爭辯,結果惹怒紂王,被紂王殘殺。西伯聽說此事,“竊嘆”,就這一聲嘆息,竟然也被人告到紂王那兒,西伯因此被囚禁在羑里城。幸虧他的手下“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紂”,他才得以逃脫牢籠。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西伯隱忍積蓄力量,后來他的兒子周武王滅了殷商;鄂侯剛猛被殺,鄂國也因此被迫南遷。
甲骨文、金文關于鄂國的訊息不少,但這個古國到底南遷到哪兒,卻長期成為歷史懸案。據1942年出土的西周禹鼎,西周中晚期時,鄂侯馭方策動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叛,結果被周厲王打敗,鄂國也被滅掉。而夏餉鋪的發現表明,直到西周晚期和春秋前期,鄂國依然存在,這不能不引起學術界濃厚的興趣。
全標段停工為考古
2012年4月15日,南水北調工程文物巡護員范學強像往常一樣,沿渠道步行巡查,走到夏餉鋪段,他意外發現挖掘機翻出的泥土中有青膏泥和木板。
范學強是個細心負責的人,他立即走下渠道查看,果然是青膏泥!這是一種非常細膩的泥土,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鐵以及鈣、鎂、鈉、鉀等氧化物,黏性大,分子緊密,有很強的防腐效果,古墓中常用來保護棺槨。
意識到不同尋常,范學強當即打電話匯報。南陽市文物考古所研究室主任王偉等人聞訊趕來,在高高的土堆上發現木漆皮痕跡,感覺很重要,但當時天色已晚,沒法認定。第二天他們一大早趕去,認定為早期古墓,已遭嚴重破壞,他們讓工程隊暫停施工,一面向當地派出所報案,一面向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調辦公室匯報。省局當即指示先保護起來,然后安排搶救性發掘。
經協調,4月17日整個標段停工為考古工作讓路,南陽考古所進入現場正式開始發掘。
已遭破壞的墓被定名為1號墓,清理時發現很多青銅器殘片,令人痛惜不已。盡管如此,發掘還是漸漸引起考古隊員們的濃厚興趣。這是一個豎穴土坑墓,距地表10余米深,有大型木質棺槨,槨外有大量的青膏泥,厚約1米,十分罕見。從墓內填土和挖出的土堆上清理、揀選出一批青銅器、玉器、漆木器,很精美,但破壞嚴重,有的青銅器僅剩殘片。整理后,考古隊發現有7件青銅鼎形制一樣,紋飾相同,應為一套列鼎。按照規制,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墓主人應是諸侯級別!如此規格的墓葬,南陽考古史上還是第一次發現!
在7件列鼎中,6件有“鄂侯夫人”銘文,墓主人身份基本可以認定,她來自在歷史迷霧中時隱時現的鄂國。
既然有“鄂侯夫人”,那么鄂侯墓在哪兒?考古隊在1號墓周圍渠道內勘探,又發現古墓葬19座,陪葬坑1座。這20座墓葬,在渠道內分為南、中、北三排,均為豎穴土坑墓,墓向為南北向。
隨后的發掘表明,5號墓和6號墓、19號墓與20號墓、7號墓與16號墓,均相距一兩米,應為夫妻異穴合葬墓。出土的青銅器也分別有“鄂侯”、“鄂姜”銘文。由此考古人員認定,夏餉鋪鄂國貴族墓地至少葬有四代鄂侯。因渠堤已修好,加上渠堤外有便道和砂石料場,無法勘探,僅在料場外進行勘探,確定還有30多座古墓葬。
在已發掘的20座墓葬中,5、6號墓時代最早,推斷為西周晚期晚段。而《禹鼎》銘文,鄂國已于西周中晚期被滅掉,周厲王甚至下了滅族令:“勿遺壽幼”!
周厲王為何如此痛恨鄂國?又為什么西周晚期乃至春秋初期仍有鄂國存在呢?
鄂侯叛周聲勢浩大
周厲王時的鄂侯叫馭方,以前有兩件出土青銅器與他有關,分別是鄂侯馭方鼎、禹鼎。但奇怪的是,前者表明馭方與周厲王關系頗親密,后者則表明這倆人反目成仇。
鄂侯馭方鼎的銘文說,周厲王率軍征伐南淮夷,班師途中,鄂侯馭方恭候迎接,獻禮設宴,又陪同周厲王行射禮。而周厲王顯然也很重視鄂侯,親自賞賜給他玉、馬、矢。馭方以此為榮,特意做了這件寶鼎,讓“子孫永寶用”。
禹鼎是一個叫井叔禹的人為記伐鄂之功鑄的鼎。其銘文說,鄂侯馭方發動的反叛戰爭聲勢浩大,他率領南淮夷和東夷,從東、南兩個方向進攻周王,一度取勝,抵達“厲內”,令周王室一片恐慌,驚嘆“嗚呼哀哉!用天降大喪于下國”。
周厲王在位37年,鄂侯馭方鼎、禹鼎鑄造的時間應相距不很久,這期間,一定發生了重大變故。但到底是什么變故,如今已無從索解。
當時周厲王動用最精銳的西六師、殷八師,下令“撲伐鄂侯馭方,勿遺壽幼”。盡管如此,周軍并不能獲勝,雙方陷入僵持,于是又派這位井叔禹率兵車百乘前去助戰,經過激烈戰斗,打敗鄂國,并俘獲馭方,然后鑄寶鼎以記戰功。
鄂國從此不再見諸史冊,也沒有青銅器出土。學者們依據禹鼎認為,鄂國就此滅亡,其貴族也被斬盡殺絕。直到夏餉鋪鄂國貴族墓地被發現,學者們才知道“勿遺壽幼”的屠殺令并沒有完全執行。也許發生了什么曲折動人的故事,讓暴虐的周厲王收回了成命。
平定鄂國叛亂后,為了替代其屏藩南疆的作用,厲王將其舅舅的申國改封在南陽。研究者認為,從夏餉鋪墓地看,厲王沒對鄂國趕盡殺絕,卻也把其遷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站在南水北調水渠邊,指著不遠處的夏餉鋪村,主持發掘的王偉主任說:“鄂國都城很可能就在這個村莊下面。”
漢代曾在南陽北邊設西鄂縣,大科學家張衡就是“南陽西鄂人”,大約當時對鄂國的歷史尚存記憶。
歷史上還有東鄂,大約有一支鄂國人東遷此地,隋朝因此設鄂州,其州治武昌后來成為湖北省會,因此鄂成為湖北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