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需要有五個環節,下面進行舉例,比如說書畫的材質問題,這是唐代的紙,這個紙可以看到是一片一片的黃,那個黃是題目所寫的黃檗,這樣可以起到防蟲的效果。歐洲人拿它做獵槍的槍把,因為它木質非常的堅硬,這是標準的唐代寫經的紙。這是馮摹蘭亭,可以看到上面的紙張符合我們說的27公分高,是隋唐時期的紙,不超過30公分。另外還可以看到紅印累累的歷代收藏印,大家可以看到這是明代晚期的項子經(音)的藏印,這邊是乾隆的藏印,墊座是崇華宮,證明這個東西在崇華宮里面放著。這是杜牧的詩,這個藏印是宋徽宗的,這是東西的墊座在養心殿,前面的是清代初年的大收藏家梁礁林(音)的題簽。
明代是書畫作品逐漸從宮廷流散在民間的過程,清代是書畫逐漸從民間回歸宮廷的過程。明代萬歷以后,皇帝沒有干什么正事,不是喜歡當木匠就是喜歡煉丹,官員發不出工資,就把宮里面的收藏當成官員的工資,所以書畫陸續流散到民間,官員拿了畫不能當吃喝,富人就留下了,窮人就把書畫變賣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還有《清明上河圖》也是從宮里面偷出來的,所以才有項元汴這樣的收藏家有好的東西,書畫史上所有的東西都和他有關系,包括嘉興、李日華、李釗恒(音)父子,也包括董其昌。
到了清代康熙的時候,是開始往宮廷里面收,一個途徑是大臣們奉獻,就是大臣送皇帝,當然送的也有好有壞,高士奇是把好的自己留著,不好的就送給康熙了。他每天上朝的時候帶一個小錦囊,里面裝著小金豆子,看到一個太監就給他們一個,問他們今天皇上和你說什么話,皇上讀什么書,知道以后再回去讓他的門客做功課,給他解釋這個書是什么意思,因此他很了解皇上,所以他在康熙前面很受寵。但是這個人沒有良心,康熙對他好,他就把不好的東西給獻上去,所以說宮廷收藏很復雜。第二類是抄家的,尤其是到雍正和乾隆時期,抄家的都有收藏,比如說畢秋凡(音),他家里面的東西都進宮了。第三類是皇帝自己花錢買。比如說安逸舟(音)、梁清表(音),這些人死了以后子孫守不住家業,皇上就出錢收了。所以它的來源很復雜,這就決定了它的東西真假好壞都有。
大家看這個圖,這是王獻之的中秋帖(米芾書)他是集的字,另外紙并不是近代的紙,第一,它的尺寸不合,第二它不是樹皮造的,早期的紙張都是麻或者是樹皮的,這個紙是竹纖維的。說以竹為紙古之未有也,這是北宋人說的,就是說在北宋之前沒有人用竹纖維造紙的,從北宋開始竹纖維造紙是一個新技術,那怎么可能是近代的王獻之呢?這個東西的墊座在御書房,在乾隆時期是放在御書房的,后來才被移到三希堂。大家現在手里的書,北京的出版社影印的書是不全的,這是明代吳門四家頭一號沈周,從他開始做生宣紙做寫意的花鳥畫,然后是青騰白陽、斯棱(音),揚州八怪、趙之謙、齊白石。如果你看沈周的畫,這里面用筆、用墨,他畫的花鳥、山水、側鋒、偏鋒很多,你就要懷疑它,因為沈周都是中鋒用筆的,山石的勾勒都是中鋒的。
這是徐青騰,他是紹興人,很不得了,這個人是一個大才子,能詩,能畫,書法好,還是戲曲家,他寫過劇本《四生緣》(音),他還是一個知名的劍客,他對于抗倭也有貢獻。搞美術史研究的人說他是中國的梵高,實際上他比梵高要高很多,梵高只是畫畫,而他在藝術修養上非常全面。當然他后來也瘋了,又殺妻然后自殺,這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他的繪畫非常有特色,他繼承了明代吳門,特別是沈周的特點,當然他有自己的創造。這是最著名的《墨葡萄》,用質地很稀松的畫紙畫的葡萄點沒有一下子蔭散開,這是很得體的,是因為水墨里面加了膠,所以每一個書畫家,由于它的創造習慣不同,它會呈現出不同面貌,你研究這個人,就要對這個人的創造習慣和風格特點有足夠深入、細致的了解。
這是另外一種紙,基本上在寫經上可以看到,這是明代成化年間的紙,生宣紙放在熟紙上,刷到一定的厚度用金粉寫經,這是明代比較標準的寫經紙。這是明羊腦箋,在那個紙上要把羊腦殼里面的腦漿放在瓷罐里面窖藏,然后寫在紙上,這是明代的。這是宣德皇帝用的半熟的宣紙,畫的是苦瓜老鼠,明代的很多皇帝是有才的,但是政治上比較昏庸。比如說做木匠、畫畫,包括宣德皇帝最著名的宣德箋,他喜歡寫字、畫畫,宮廷里面專門有供他寫字畫畫而造紙,這個紙非常的寶貴,董其昌也喜歡用這個紙,還有康熙皇帝喜歡這個紙。康熙皇帝為什么喜歡呢?因為宮廷里面有一定的明代收藏留存下來,還有康熙皇帝晚年的手法受董其昌的影響,所以說董其昌的手法和繪畫用的紙和絹不講究的,都不對。董其昌用紙和絹是非常講究的。博物館收藏的很多東西經過反復的展覽,就這樣折騰以后,他的畫都還像昨天剛寫完的,非常干凈、清晰。所以說宣德箋的質量非常的好。
這是乾隆時期的描金云龍蠟箋,這不是印的,是宮廷畫師用金粉手工描的,康熙、雍正用的比較少,他們都是比較素雅,就是到了乾隆時才有了這樣的紙。雍正是頂風時期,到乾隆是過分了,都是一些非常繁復的,瑣碎的東西。這是標準的乾隆御筆手法的撞針形勢,前面是熟宣紙,四周是淺的靛藍顏色手工,然后是章,前面有章,后面有章,然后是蠟箋和灑金的。這種彩色斑紋是清代晚期的。紙張的時代也是非常明顯的。這是皇室用的對聯。虎皮宣更晚,如果有人說這是鄭板橋書法,你可以不看了。
除了紙以外,還有綾,這是傅山寫的草書《花綾》。這是清代順治皇帝的山水,他既能畫山水、也能畫人物、竹子,清代的皇帝很厲害,滿人入關時間不長,順治14歲之前根本不認字,到了20歲出頭寫字畫畫就都可以這樣好了,證明他刻苦的學習。都說他讀書讀到半夜,然后是咳血,他非常的用工。在雍正和乾隆時期能夠出現盛世,都是前面順治、康熙、雍正給乾隆打的底子,無論是疆土、文化、經濟上都是這樣。順治的山水也是在版綾,不是絹上。而且現在說皇帝的字畫非常的熱,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康熙的字,乾隆的字,這是比較常見的。但是順治的、雍正的作品就相對少一些。比如說順治的字,在1995、1996年賣過一張三個字的橫幅,當時一個朋友買了,是真留住了,到現在都沒有賣。還有去年上海賣出一件順治的山水,也是這種風格的,學董其昌的,很簡練,而且很清雅的山水。故宮收藏的順治的山水人物、花卉就六、七的,他的東西流傳的非常少。民國時期慢慢流散在***了,波蘭的一個皇家博物館還有順治山水,不知道他們怎么得的,估計是當地的歐洲私人藏家買了以后捐的。
這也是綾子,這是吳昌碩,就是我們所說的兩大段,一個是明末清初,一個是清末民國初,這個時期使用綾子是時髦。這是他親筆畫的佛像,他的情況比較復雜,除了親筆之外還有代筆的,還有當時就造假的。因為他抽大煙,他畫好以后不落款就抽煙去了,這個時候有人把真畫弄走,然后找個假的放進來,他起來以后暈暈乎乎的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提款蓋章了,所以假的出現了。我在市場上看過,說這個字沒有毛病,但是畫看著不像,后來我讀一個民國時期收藏家的筆記,才知道這個事情。恐怕齊白石也存在這個問題,就是身邊的人搗鬼,因為印章是現成的,一蓋就可以了,所以看畫和款怎么都合不上。這種情況都是挺復雜的。
如果大家有機會,去日本的一些城市里面訪問,到一些學校里面會發現吳昌碩在日本不是一般的名人,很多喜愛中國書法的高中生,他們寫的字比吳昌碩還吳昌碩,好多人都回流到吳昌碩,你看了那些日本高中生寫的書法學吳昌碩非常的到家,可是反觀我們現在有幾個人喜歡書法呢?我們本民族的茶道、畫道、書法都沒有了。
這是另外一種紙,名字是金箋,這個有很多種,大片的是冷金,細碎的叫做雨點金、芝麻金,這是根據金子大小定的。總之來說,明代文征明的時候,用撒金和泥金很都多。在嘉慶中期以后,尤其是道光以后,金箋又出現了變化,因為國力衰微以后,反映在東西上也是這樣的,就是金子的成份不純。明代的金是金晃晃里面的閃紅色,清代早期和中期的就是典型的金黃色,到了道光以后就發白,甚至里面有摻了別的雜質,氧化以后就反鉛了,所以上面有一些黑點。灑金箋也不好保存,如果買就買干凈漂亮的。這個東西以前一個臺灣很知名的收藏家買了,后來有人說三道四的,他又賣了,當時嘉德拍賣定的很便宜。另外有幾個是我的朋友買了,當時沒有人在意,我說這是真的,沈周、文征明、周之冕,但是當時分開賣的,剛開始大家在場子里面沒有在意,大概是6萬,后來就喜歡了,說這個女的是故宮的,后來大家賣了19萬,然后是越來越貴。我后面有幾個南京的人,他們說不管這個東西怎么樣,先舉牌再說。后來買這個東西的時候,玩了幾年,就拿著這個放到中貿賣了,賣了30、40萬,仇英也賣了幾十萬。這是前幾年,這個市場上還會有漏,現在沒有了。
2010年上海工美拍賣,以前嘉德一個扇面很小,是11萬,場子里面很多人。也不是什么大的名頭,如果現在大家想著要特便宜的東西,但是全場子的人沒有人要,你覺得又便宜、又真,又好,最后給你了,那你就要好好的琢磨一下了,看是不是真的有漏。這個也是新假的另外一種,乾隆皇帝《小春說卷》,乾隆是嘉慶四年死的,不可能寫在道光以后的紙上,所以這是最近幾年出現的事情。你要是看皇帝印可以對,各個都好,原來造假的人還不好意思做,覺得這是一個好東西,不能直接騙人,比如說譚晶(音)他們覺得做假沒有什么光彩的事,這是騙人的事情,所以都會留一點破綻。他就想,破綻我給您留了,你沒有看出來,這是你學藝不精,他心里取得了平衡,現在不是這樣了,根本不留破綻,現在是怎么像怎么來。
這是《步輦圖》,歷代的書和鑒藏家也是口口相傳,這是宋人的摹本,大家看這個地方把摹的關系沒有處理好,斜桿放在豎桿的后面,在摹的時候沒有把前后弄清楚,摹本的破綻就出現了,女孩子拿的是豎傘。我有一個朋友,他最近做了一篇研究,他考證說《步輦圖》現在看的只是一段,實際上它是一個連環畫的性質來描述的,描述當時松贊干布的使節在大唐長安怎么做求婚和和親的事情。這位學者從藏文的文獻當中找到了資料,說最初祿東贊來到長安以后始終沒有得到接見,皇帝總有事情,他有一次通過皇帝身邊的內侍打聽到皇帝要回來了,祿東贊就在半路上等,在皇帝步輦來的時候他要求接見。因為他們的國家是大唐的屬國。所以這種東西有一個紀實性,因為他是在半途上,這不是步輦,是當時的定名是錯的,這應該是腰輿。因為從這個宮到那個宮就幾步,所以不需要那么大的步輦。像清代的皇帝從乾清宮到太和殿做交椅一樣,短距離的代步工具,這是祿東贊出來的一霎那,這個學者做了一番考證,利用新的藏文的文獻進行了考證。不管怎么樣,他最后也作出了結論,這個東西是北宋時期的摹本,但是在過程當中出現了差誤。【原標題:書畫鑒定的五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