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割斷,與大宋南遷、金元決戰(zhàn)、元末戰(zhàn)亂密切相連——扒村,這個曾經(jīng)“萬戶”的陶瓷名鎮(zhèn),今日只是3000公民的山村。
“特別是金、元壬辰之戰(zhàn)(著名的三峰山之戰(zhàn)),拖雷從潼關(guān)打過來,蒙古鐵騎與女真鐵蹄在這兒進行了決定雙方生死存亡的大決戰(zhàn)。在這兒,拖雷把金的15萬精銳部隊全部吃光的同時,扒村窯也全都毀于戰(zhàn)火,瓷戶逃散殆盡。自此,扒村窯一蹶不振。盡管后來有人回來,零星復(fù)燒過,但與金代相比,百不存一,已經(jīng)不行,更別說與北宋相比了。田野考古表明,扒村窯始于唐代,盛于北宋(器物最為精美),金代衰落,元末停燒。”禹州市文管所前所長教之忠先生說,“扒村窯不是個案,河南、河北磁州窯系諸多窯口——中國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也都是這個樣子。扒村只是一個縮影。”
磁州窯系主燒白地黑花,扒村瓷器是中國瓷器與中國書畫兩大華夏之文化基因有機融合的典范。
“大宋之花”與中國衰落同步(陳寅恪先生稱“華夏之文化造極于趙宋之世”,鄧廣銘先生說宋代是歷史上中國發(fā)展的“最高階段”,“其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可謂“空前絕后”),“瓷上水墨”能否與中國崛起同行?作者:于茂世【原標題:“‘瓷上水墨’扒村窯”系列之四 “大宋之花”在金、元鐵蹄下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