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許昌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許昌

興國寺塔:默默無聞的歷史見證者

2013/12/24 15:34:32 點擊數: 【字體:

 
    塔,最早是為埋藏和供奉佛祖——釋迦牟尼遺骨而建的紀念性佛教建筑,首創于古代印度,在西漢末、東漢初隨著佛教文化藝術一起傳入我國。我國古代建筑工程師和文人學者把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與印度佛塔有機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了各種中國式寶塔,成了振興地方文化藝術的標志和象征性建筑。

  在鄢陵縣馬欄鎮馬欄村,就有一座千年古塔——興國寺塔。遠遠望去,興國寺塔雖歷經風雨的侵蝕,但依舊高昂著頭顱,挺拔起腰桿,巍然屹立,迎送著每一個來訪者。古塔的存在,為我們研究古代建筑科學技術、造型藝術、裝飾藝術及其豐富的文化藝術內涵,提供了寶貴而詳盡的實物史料。目前,興國寺塔正在申報第七批國家級保護文物。

  巍峨千年 建筑瑰寶

  興國寺塔歷史久遠。據塔剎銘文記載,興國寺塔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據《鄢陵縣志》記載:“興國寺在馬欄鎮,明洪武中僧圓廣重建,清康熙初邑人劉光明等募塑佛像,御史梁熙作碑記。”

  興國寺塔為六角九層空心樓閣式磚塔,有塔基、塔體、塔剎三部分組成,通高27米,底層周長18米,表層磚經過打磨加工,十分規整。塔身向上各層逐漸收小,塔頂用青磚砌出,上置鐵質葫蘆形塔剎,塔基高1米,從塔身向外伸0.6米。

  興國寺塔各層有塔檐,塔檐下部用磚雕出額枋及普柏枋,上置磚雕斗拱、枋子、檁條、椽、連檐等,平座處置磚雕綬花,塔檐上方為磚雕的山花蕉葉。一層塔身南、北面辟半圓形拱券門,南門內筑有塔心室,北門內筑有臺階,入塔皆由此塔門拾階而上,至第二層南圓拱券門出,沿塔檐半周至第二層北圭形門,登臺階而上到第三層,再登塔壁上,每層南北移位可至第七層。該塔身內部做法在宋以后的磚塔中較罕見,故此塔為唐塔向宋塔嬗變的特例。

  見證歷史 人文地標

  古塔經歷了千年風雨的侵蝕和兵災。特別是1930年,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聯合發動了反對蔣介石的戰爭,戰爭中,興國寺塔六層南面遭受炮擊,使古塔遭受到了嚴重摧殘,但古塔至今仍傲然屹立,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建筑大師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藝術。

  塔原本是“舶來”的彰顯宗教信仰的建筑,后來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并逐漸成為堪山理水、補地勢、鎮水患、引瑞氣的重要手段。塔也因此跳脫出具象建筑而成為一種鄉土文化符號。同樣,興國寺塔也扮演著振興地方文風的風水塔角色,起著收水聚氣和鎮水降魔之作用。興國寺塔也因此成為當地重要的人文地標。

  保護利用 盛世華彩

  千百年來,興國寺塔作為社會變革的遺存、建筑工藝的結晶、文化藝術的記錄,見證了鄢陵縣的歷史發展。興國寺塔已存千余年之久,歷經多次地震和自然災害,而今仍保存完好,說明它在建造塔體承載性能、保證結構整體強度方面,突出反映了古代造塔及高層建筑的高超技術。作為鄢陵縣的一大文化景觀,該塔對今后鄢陵縣開發文化旅游將起到重大作用。興國寺塔是中原地區保存較少,而且保存較為完整的宋代磚塔,對研究宋代建筑的發展和佛教文化的傳播有著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據鄢陵縣文管所所長劉永偉介紹,目前興國寺塔的保護管理工作由興國寺塔保護小組負責,并建立了群眾保護小組,成員有馬欄村村委書記和三名保護員。1989年1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劃定并公布了保護范圍;2004年8月,又調整了保護范圍,自塔基外壁向東、南、西、北各延伸至80米處,建設控制地帶也自保護范圍四周邊緣向外各延伸40米;1995年建立保護檔案,記錄檔案由主卷、副卷、參考卷組成,現存放于鄢陵縣文管所。

  此次申報第七批國家級保護文物,拿劉永偉的話來說,“興國寺塔相當于古代的高樓大廈,通過這些塔,可以看見我們祖先的藝術、科學是多么發達;保護它們,就是保護一個傳承、一段文化、一段歷史。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把現存的保護好,不讓它繼續破敗下去。”作者:周亞飛【原標題:興國寺塔:默默無聞的歷史見證者】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許昌網 2011-2-10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