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間有桿秤。提到木桿秤,很多人尤其是年長者并不陌生。長期以來,它作為商品流通的重要度量工具,活躍在人們的生活當中。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臺秤的普及使木桿秤市場日漸萎縮,木桿秤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珠算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勾起了市民對“老行當”的回憶。2008年4月,董村木桿秤的制作技藝被列入“許昌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6月,董村木桿秤的制作技藝又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老行當”是如何起源的,制作工序有哪些?記者對此進行了探訪。
董村木桿秤 近400年歷史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以“權衡得失”、“權衡利弊”來告誡自己或提醒別人處事時要慎重思考,善于比較,三思而后行。這個“權衡”最初就是從秤演化而來的。
史料顯示,長葛木桿秤的生產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公元1615年,有個王師傅(其名不詳)在長葛市董村鎮羅莊村、吳崗村、小趙莊村收徒傳藝,開創了長葛手工制秤業。由于官府嚴禁民間私自制秤,當時長葛的制秤業發展緩慢。公元1765年前后,長葛秤工約有50人,到1865年已有百余人,并成立了民間組織“星秤會”。清末,民間制秤由私制、暗售轉為公開,制秤業得以較快發展。到了1943年,長葛已有秤工近700人。他們農忙時勞作,農閑時制秤,走街串巷出售木桿秤。
民國時期,制秤業不斷發展。部分秤工經營有方,技藝高超,在流動的過程中選擇合適的鋪面,開設秤店,由亦工亦農變成了專業經營,長葛秤工開始遍地生根。1911年至1940年間,長葛秤工侯老二、趙西振、車建業分別在徐州、蚌埠、洛陽開設秤店,長葛秤工李同泰、李成泰也在鄭州開設秤店。另有秤工在開封、界首、信陽、靈寶等地開店。1951年,長葛秤工王茅崗到新疆伊犁開店。由此可知,當時長葛秤工的足跡已遍布全國很多省(區、市)。
20世紀80年代,董村木桿秤的生產量年均百萬桿,全鎮從事木桿秤及配件生產的技工有4000余人,制秤專業村占該鎮自然村的三分之二,專業戶占全鎮總戶數的70%。這個時候,董村木桿秤生產達到了全盛時期。
2008年4月,董村木桿秤制作技藝被列入“許昌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6月,董村木桿秤的制作技藝又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多數工序靠手工完成 制作工藝精細復雜
畫線、包鑲秤頭、上刀子(也叫鉚千斤)、鉆眼兒、分布(找出等份的點兒)、上星、磨星、著色、上光等,做成一個木桿秤,約需20道工序,而且大多數工序要靠手工完成。這不僅考驗了秤工的技術,而且考驗了秤工的耐心。
“做木桿秤是個細致活兒,要求手法嫻熟,稍不留神就會出現偏差。”董村鎮十里鋪村的老秤工陳學增師傅介紹說,木桿秤主要由秤桿、秤鉤、秤盤子、秤錘、秤星、秤環、秤紐等部件組成,看似簡單,制作起來卻并不容易。
“桿秤所用的木材較為挑剔,需要選用木質好、密度大、不易變形的材質,如紅木、楠木。”陳師傅說,木材要先被截成木板,再分割成秤桿毛坯。毛坯經過打棱、刨桿后,變成了一頭粗一頭細的圓柱體。圓柱體經過打磨后,裝上秤鉤,兩端套上銅皮,桿秤便初具雛形。
接下來是確定桿秤零刻度,即定盤星。定盤星的位置很重要,是接下來工序的基礎。確定完零刻度后,下一道工序則是釘秤花。之后將一段段細鋁絲插入眼兒中,折斷、銼平,留下一個個星點秤花。然后秤工給秤桿均勻地刷上一層石灰水去除油污,石灰水自然風干后用清水把桿秤沖洗凈,再晾干。最后一道程序便是用濕砂紙打磨秤桿至光潤。這樣,一個木桿秤便制作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