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許昌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許昌

襄城古城墻(上)著名關隘雄姿猶在

2013/12/24 16:11:02 點擊數: 【字體:

 
    一座有歷史、有記憶的城市,總會讓人對它心生敬仰、夢生依戀。襄城縣便是如此,這里,橫臥著一座全長2297米、承載著2000多年厚重歷史的古城墻。明代時,襄城古城墻被稱為“中國百關”之一。保存完好的甕城,在全國極為少見。1997年7月1日,襄城甕城榮登“萬里長城著名關隘紀念封”。

    □東方今報記者

    殷曉章/文圖

    ●古城記憶

    上午,巴松齡拿著茶杯,帶著孫子來到城墻西門外的楊樹林里納涼。

    這天,襄城縣的最高氣溫達到36℃,而楊樹林里,卻是涼風習習。在炎熱的三伏天,楊樹林成了居民們避暑納涼的一個好去處。

    對于這座蜿蜒于老城區西南側的古城墻,巴松齡懷有特殊的感情。

    今年76歲的巴松齡,住在城墻根旁,他家的房子被堅實的城墻包裹。

    站在院子里,巴松齡可以觸摸到古城墻的風雨,可以仰望城墻上一個接一個的城垛,可以看到甕城里那一棵棵不甘寂寞、拼命擠長出來的榆樹、桐樹……

    而在城墻外,他又是一番心境。

    巴松齡的身旁是密集的楊樹,枝干高聳,高于城墻。微風拂過,枝葉搖曳,樹影婆娑。

    樹蔭下是叢生的野草,間或有裸露的磚石,這些磚石原本是古城墻母體的一部分,應該是后來修復城墻時遺留下來的。

    巴松齡眼中的古城墻,高大堅固,沉穩挺拔。一塊塊已經風化和斑駁的磚石,依稀可見歲月留下的印痕。

    西門附近一段城墻的墻基,是用襄城縣獨有的紅褐色條石砌成,上邊是青磚。而其他地段的城墻,幾乎填滿了紅條石。墻頂外側,一字排列著整齊的城堞。

    按說,用紅褐色或藏青色磚石筑起的城墻,冷峻峭拔,但如今的古城墻在沉重之余,還有一些鮮活的東西。城墻外側上端斜長著一些雜樹、綠苔和藤蔓等植物,這是時光留給它的另一面。

    而此起彼伏的蟬鳴聲,傳入耳膜,沉入心底,一如城墻歷史的回音。

    ●聚奎樓

    提起古城墻的歷史,巴松齡耳熟能詳。

    據《襄城縣文獻錄》記載:26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襄城為鄭國封地,名“汜”。公元前636年,東周的第六位太子周襄王避其弟太叔帶攻占京都(今洛陽市)之難逃奔鄭國,居住于汜。周襄王離開95年后,楚靈王始在汜之西北一里筑新城。因周襄王曾居于汜,故命名其城為“襄城”。其后歷代屢加修擴。

    現存的城墻,是明代時修建的。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主簿樊敘重修,城墻成為周長六里八十九步、高兩丈的方城。東西南北城門各覆一層,城門上分別懸有匾額:東門為“風傳東魯”,南門為“汝水通津、襟山帶河”,北門為“展望親闕”,西門為“眺嵩,西扼陜川”,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這次修建城墻時,因文廟在城墻西南,特地建了一座聚奎樓,原意是通汝河水道,以納秀氣。

    那時,風姿綽約的聚奎樓與古城墻渾然一體。

    聚奎樓高4米多、寬3米多,奎門用紅石砌成拱形門洞,門洞直通城墻外側。門頂為五脊四坡、飛檐挑角的木樓,四檐角分別懸掛叮當作響的銅鈴。

    如今,奎門上的木樓早已蕩然無存,僅存的奎門也殘破不堪。

    解放后,因為河水上漲時順著奎門灌進城內,人們就把奎門給填住了。

    奎門被堵死后,就慢慢地廢棄了。遠遠望去,就像一個廢棄多年的窯洞,周圍長滿荒草和雜樹。

    ●甕城

    如今,古城墻的四個城門,僅存西門。與西城門相連的,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甕城。

    明萬歷二十五年,知縣李光先讓人以磚筑縣城南、西、北三面城墻,以防北汝河水患。后為防水防匪,增建了甕城。

    東方今報記者面前的甕城,近似半圓形,形狀似甕而得名。甕城南北長58米,周長約200米,紅石奠基,青磚覆面。

    以前,甕城是守城士兵住的地方。甕城設在側面,從而增強了防御能力。如今,甕城的門也被堵上,甕城內密布著郁郁蔥蔥的樹木。

    甕城的城門朝向西南方向,據說是古人按堪輿學建造的。

    北汝河在城墻西邊由北往南流去,然后繞了一個大彎自西南方迎面而來,這就是古人說的“得水之地為上等,藏風之地為次等”。

    現在的古城墻,以甕城為中心向南北蛇蜒,這就是“內城外郭”的建造格局。另外,西城門的兩道城門方向還不一致,第一道門朝南,第二道門朝西,墻外有墻,門外有門。

    古城墻南臨北汝水,北依陜宛古道,是古代連接荊楚與陜洛的重要關隘。明代,甕城被稱為“中國百關”之一。

    1997年,國內外著名的古長城專家趙愛民等人來到襄城古城墻考察。

    專家們認為:襄城西部是綿延起伏的伏牛山,東部是遼闊無垠的黃淮大平原,從京洛到荊襄,取道襄城應是最平坦順暢的路線,按照古代的驛道制度,襄城應有一個驛站。

    經過實地勘探和史料考證,他們確定,古甕城處就是中國最早的古驛站之一,稱為“襄城驛”。襄城古城墻的價值不低于鄭韓古城,是楚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1997年7月1日慶祝香港回歸活動中,襄城甕城入選國家郵政總局發行的“萬里長城著名關隘紀念封”。

    ●永遠的標志

    在動蕩的歲月里,古城墻下殺聲四起,城內風聲鶴唳。

    西晉末年,以羯族、羌族、匈奴、鮮卑為主的胡族大舉進犯中原大地。胡族軍隊圍攻襄城,襄城太守憑借寬闊的護城河和厚墻高城,苦守數月。后,襄城太守之女突圍而出,搬回援軍,大破敵兵,留下了一段佳話。

    可是再堅固的城墻,也抵擋不住肆無忌憚的攻打。

    項羽攻襄城,三日不下,既下,屠城三日。

    明崇禎年間,李自成破襄城后棄城東走,旋又回攻襄城,活捉陜西三邊總兵汪喬年,就在西城墻外,當眾處死了汪喬年。

    就這樣,始建于春秋,成規模于漢代,魏、晉、唐、宋年間的古城墻,明清時期歷經修葺,最后成了一座長5公里,高7米,寬5米,垛口1944個的宏偉壯觀的城墻。

    解放后,隨著城市改造,部分城墻被毀。現存的古城墻全長2297米,高6.5米,寬5米。

    近年來,襄城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對城墻進行了開發性修復,城墻頂硬化成寬5米的水泥路面,恢復了城垛,成為人們觀光旅游的好去處。

    如今,古城墻成了襄城縣的一個地理標志。

    到了襄城,不游覽古城墻,將是一件憾事。

    它把襄城的歷史碾壓在厚厚的夯土層下,磚石上刻滿了古城的滄桑。古城墻2000多米的距離,走到頭只需半個小時,而它卻承載了襄城2000多年的歷史滄桑、商業繁華和城市變遷。

    而規劃中的襄城縣古城文化游覽區,又將給古城墻帶來新生。【原標題:襄城古城墻(上)著名關隘雄姿猶在】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東方今報 2013年08月09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