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寔碑全稱是漢文范先生陳君碑,現存于許昌關帝廟碑廊內,通高1.87米、寬0.74米、厚0.14米。碑文共22行,滿行40字,全碑文825字,字跡保存較為完好。全碑文除碑額“漢文范先生陳君碑”8個字為小篆外,其余均為工整清代隸書。
據碑文記載,此碑為東漢靈帝中平三年(186年),前議郎陳留蔡邕撰文,咸豐元年(1851年)青龍重光六品職銜舞陽司訓浚儀錢侍寰重書,鹽運使司運副銜許昌史秀堂暨弟候選知縣桐柏司鐸史錦堂選石重建。該碑內容除與《后漢書·陳寔傳》所記載其卒年月有出入外,其他基本相同,記述了陳寔的生平和功德。
陳寔,字仲弓,潁川許縣(今長葛市古橋鄉陳故村)人,少時家境貧寒,曾在縣里做小吏,做事任勞任怨,且有志好學,受到縣令的賞識,送去太學讀書。后來陳寔先后任郡督郵、功曹,深明大義,推功攬過,其高尚的德行為遠近所嘆服。東漢桓帝元嘉元年(151年)他被司空黃瓊選任為聞喜縣縣長,后又改任太丘(縣治今河南永城西北)長。在地方任上,陳寔以德施治,關心、愛護百姓,鄰縣甚至有不少人因此要遷居到他管理的地方。因沛相亂收賦稅,目無法紀,陳寔無法阻止,便辭官歸里。
東漢后期,宦官弄權,大興“黨錮之禍”,對士族名士進行迫害。延熹九年(166年),李膺等200余人受污為黨人,被捕下獄,陳寔也在其列。其他人大多逃避求免,他卻說:“吾不就獄,眾無所恃。”大義凜然地自請如獄。第二年遇赦得出。建寧元年(168年)靈帝即位,大將軍竇武謀除宦官,征調陳寔為掾屬,共定計策。但不久事敗,竇武被殺,宦官更大規模地緝捕黨人,處死、流放、囚禁六七百人。陳寔再受黨錮,隱居在家鄉的荊山。
黨錮解除后,大臣們紛紛舉薦陳寔,朝廷也多次以公卿之位相召,但他都推辭了。《后漢書·陳寔傳》載:中平四年(187年),陳寔病逝于家中,享年84歲。各地趕來吊祭的有3萬多人,大將軍何進也遣使前來,為之刊石立碑,謚為文范先生。
《后漢書·陳寔傳》記載“中平四年,年八十四,卒于家”。該碑載陳寔“春秋八十有之,中平三年(186年)八月丙子卒”。兩者記載陳寔所卒日期相差一年整。針對陳寔去世時間兩處記載不符,依據蔡邕撰文和相關資料進行推理如下:
一、蔡邕(113年—192年),字伯喈,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圉人,與陳寔同朝為官,兩人家鄉相距較近。作為嚴謹的文史學家的蔡邕,于中平三年(186年)為陳寔書碑志傳記,說明陳寔已故。為故人題記立傳,時間不應該有誤。
二、范曄(398年—445年),南朝劉宋時期人,編撰的《后漢書·陳寔傳》晚于蔡邕等人所著的史書《東觀漢記》200多年時間,相隔時間較長。據史料記載,范曄編撰《后漢書》時參考了《東觀漢記》和其他時期各家內容,融會貫通寫成,出錯的可能性更大些。
綜上所述,本人更相信該碑記載陳寔所卒為186年,同時說明該碑具有勘正史料的作用。作者:王芳【原標題:陳寔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