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室風箏傳承人宋天亨,自幼由其祖父宋炳南傳授風箏技藝。經過30多年的學習創新,使宋室風箏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上世紀80年代末期,宋天亨開始扎制風箏在家出售。由于風箏工藝精細,造型美麗,盡管在家出售,時常銷售一空,深夜仍有人敲門求購風箏。
現在,在宋天亨的家中,掛著五顏六色、各種式樣的工藝風箏:蝴蝶風箏、蜻蜓風箏、魚風箏、老鷹風箏……其中,最小的僅11厘米長,令人耳目一新,眼界大開。說起扎風箏的經歷,宋天亨滔滔不絕,如數家珍。
采訪(宋天亨):可以說從小就喜歡(風箏),從小喜歡也就是說在五六歲之前不會扎,不會扎也就是疊一個小紙風箏,瓦片風箏。到了七八歲的時候,那個時候會扎個開封的傳統風箏。總的來說,我也沒上過學,就是自己從小喜歡畫。
出身于風箏世家的宋天亨,扎風箏的技藝得益于家傳。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他又進行了大膽創新。因為他姓宋,風箏又在自己家中賣,所以他將自己的風箏取名為“宋室風箏”。
采訪(宋天亨):到我這一輩扎風箏,也就是說從這個風箏的骨架上,不用說跟我爺爺(一樣)吧,跟我爸爸扎的就不一樣,就拿我這個蜻蜓來說,我的蜻蜓可以四根翅膀卸四下,頭卸一下,胸卸一下,尾巴可以卸四下,也就是說八到十塊兒組成一支蜻蜓,我爸爸那時候,也就是說蜻蜓是一個死架子,全部都是死架子,不能拆卸不能折疊。并且從這個(風箏)構圖、繪畫、著色跟我爸爸那時候用的都不一樣。
扎實的繪畫功底使宋天亨扎的風箏如虎添翼。他將風箏的骨架扎好,用膠水粘上絹,制成各種造型后,再在絹上畫各種顏色,使造型更加逼真、生動。他的風箏既有平面的,也有立體的。花鳥魚蟲、飛禽走獸,生活中各種事物都是他創作的對象。
因為身患眼疾,宋天亨的視力已逐漸衰退,親手制作風箏作品對他來說已經非常吃力。現在,他把更多的時間花在教女兒扎風箏上,希望這門手藝能夠代代相傳。(記者周小云趙杰)【原標題:宋室風箏絕技 最小風箏僅11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