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的風箏沒有飛不起來的。我跟人家打賭,如果放不起來我雙倍退還,20多年了,我從沒輸過。”
說這話的人叫宋天亨,河南省首批“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今年59歲的他自信而單純,他的“宋室風箏”被專家評價為“造型逼真,畫工精美,組裝骨架,攜帶方便,起飛快,飛行穩,是我國風箏派別里的獨特品種,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工藝品,也是寶貴的文化遺產”。
在一個風箏滿天飛的日子,記者趕到宋天亨家中進行了采訪。
停了6年又拾起手藝
2000年被醫生宣判半年內失明,6年后宋天亨又扎起了風箏。
3月17日上午,記者來到北郊鄉私訪院村尋訪宋天亨。頭發花白,濃眉大眼,棱角分明,一身暗色調衣服襯得宋天亨沉靜而樸實。
沒有過多的寒暄,宋天亨把記者引到了客廳。踏進屋門仿佛時間倒轉回繁華的北宋,撲面而來的就是那兩米多長的“宋室風箏”大旗以及滿屋絢麗多彩的風箏。房子的西屋,臨窗一張大案滿滿當當堆放著宋天亨的“寶貝”,刻刀、竹竿條兒、絹紙、圖冊……
這位2000年就被醫生宣判半年內失明的老人,時隔6年再度掂起了畫筆,折起了竹竿條兒。“或許是老天被我打動,又能動手做風箏了,真好。”宋天亨告訴記者,他的眼已經“不行了”。青光眼、白內障加上視網膜變形,嚴重的眼疾使得老藝人一度忍痛放下了心愛的風箏。“那會兒我甚至把工具都丟到了河溝里,家里的風箏送的送、賣的賣。”
2006年,宋天亨被命名為河南省首批“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心氣很高的他很振奮,咬牙又開始做起了風箏。“半年的坎過去了,眼睛沒好轉但也沒瞎。在我看來,留著點光明給我就是讓我把風箏這門民間文化傳承下去。”面對面坐著,但宋天亨卻根本分不出記者的鼻子、眼睛。他說,做了一輩子風箏,現在風箏咋做全然都在心里,隨心所欲憑感覺做就行了,但畫畫時臉得貼到桌子上。
幼時扎風箏沒少挨打
被打了一頓,但疼勁兒一過又不由自主去扎風箏了。
59歲卻依然笑得像孩子一樣單純的宋天亨是怎么與風箏結緣的呢?
宋家祖輩愛扎風箏。宋天亨的曾祖父叫宋學義,主業社火,閑暇時愛扎風箏。爺爺宋炳南,常扎 “大頭燕”、“子母燕”、“大龍頭”等風箏,扎的“馬褂”風箏有一人多高。父親宋俊德,能扎立體風箏,以形體大著稱。
深受家族喜好風箏傳統浸染的宋天亨從小就迷上了風箏。五六歲的他做的第一個風箏是用一張作業本的紙,隨意折了三折弄成“M”型,穿根繩就興高采烈放去了。后來,他逐漸學會了扎“八卦”、“七星”、“蝴蝶”……家里窮得叮當響,宋天亨沒風箏線只好偷母親做針線活的棉線,沒竹條就抽街坊鄰居的竹簾。他還不敢總抽一家的,怕把竹簾抽得太稀疏會被發現。東家一根、西家兩根輪著弄,但扎風箏上了癮的宋天亨過于龐大的竹條需求量讓他的“小把戲”不久就被戳穿了。鄰居們把狀告到了他母親那里,宋天亨被打了一頓,但疼勁兒一過又不由自主去扎風箏了。“經常挨打,但還扎風箏。從早到晚躲在村頭一家書店臨摹連環畫,提高繪畫技巧以便裝飾風箏。有風箏相伴的日子再苦也是甜的。”宋天亨說著蹦了起來,做了個放風箏的動作,右手一拉,左手一抖,眼中噙滿了幸福的淚水。【原標題:宋天亨與“宋室風箏” “血肉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