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形容我國古代建筑經常用的詞兒是“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古建筑的漂亮主要歸功于從事彩繪工藝的畫匠和工人。在河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有這樣一家人,他們家從事彩繪已經有五代了,而且一脈傳承至今。他們家的彩繪被稱為“中原朱氏彩繪”。
4月8日,記者在古建所見到了這家的女主人陳學蘭。
陳學蘭介紹說,她的丈夫姓朱,叫朱彥林。確山縣朱家從事彩繪至少有100多年的歷史,從清末至今輩輩有能人,前有朱世顯、朱運洪,中有朱培修、朱彥林,現有朱長存,五代單傳傳承至今。
陳學蘭說:她的丈夫朱彥林已經過世,朱彥林7歲學活兒,除了家傳絕學,還廣投名師,不但在彩繪上造詣深厚,而且在雕塑、壁畫等寺廟施工工藝上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比如中岳廟的兩位鎮殿將軍,按民間傳統工藝精雕細刻,盔甲衣飾按“九吞十八扎”倒掛金鉤、兔耳拆等手法,立體感很強,在全國都是有名的精美之作。陳學蘭說:朱家多年來為湖北黃陂木蘭山、登封中岳廟、湯陰岳飛廟、淮陽太昊陵、少林寺、白馬寺、湖北武當山、鄭州城隍廟、?h大佛等多處風景名勝古建筑進行了彩繪、塑像、上彩等工作,受到了國內古建筑界的高度評價。朱氏彩繪是具有河南地方手法的彩繪藝術,工藝上有自己的一些不傳之秘。我有次去武當山干活兒,山上的老道說當年我老公爹去畫過彩,留著小辮,印象很深刻。在繪畫上根據不同的建筑,彩繪不同的圖案,比如說太昊陵主要畫龍,女媧廟主要畫鳳,關帝廟主要畫關公挑袍、岳飛廟主要畫八大錘等,在繪畫工藝上最獨特的是“瀝粉焊線”,使繪出的圖案像淺浮雕一樣富有立體感。我國著名古建專家祁英濤見后驚訝地問我在哪兒學的,民間多年不見這種手法了。
朱氏彩繪雖然是五代單傳,但到了現代,技術已經不再保密。陳學蘭說:不收徒弟怎么干活呀,我不怕教人,學會了也可以出去自己干,只要能保質保量,不砸朱氏彩繪的招牌就行。彩繪是個苦活、累活兒,我在鄭州城隍廟畫了一年半,眼睛都快看不清了。
河南省古建所設計部主任趙剛說,古建筑彩繪主要是起美化裝飾、保護木構件以及劃分等級的作用,朱氏彩繪是民間彩畫,非常有特色,尤其是“瀝粉焊線”手法,省內人能熟練掌握的不多。彩繪這門工藝現在愿意學習的人很少,掙錢比較少,又苦又累氣味還很難聞。即便有幾個干的,能學到底的也不多,彩繪工人流失很嚴重,確實需要保護搶救。
陳學蘭盡管年事已高,但她近日將帶領家人、弟子奔赴江油,從事我省援建的李白故里等古建筑的彩繪工作,她說:這是點名讓我們家去的,恐怕別人拿不了這個活兒!跏紫浾邚報w義文記者王建立圖【原標題:朱氏彩繪“五代單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