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傳承文化
2014/7/24 18:13:2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張振福用心血和汗水澆灌著泥塑藝術,使它們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他自己也被人們改稱為專家、大師。“經常雕塑歷史人物、神話人物,時間長了人們可能就沒有新鮮感了,泥塑也要走進生活。”當上泥塑大師的張振福對泥塑藝術的認識有了新高度。
2000年以來,張振福的大批作品均取材于現實生活,表現真實、震撼人心。專家們說:“振福,你的思維很靈活,抓現實很貼切。”
越深入群眾,越能發現中原文化的獨特魅力。張振福抓住豫東人在生活中的動感瞬間,把30多年的豫東變化搬進了他的工作室,用500個泥塑人物創作了一部“中原文化史”,再現了農村100多個生活場景。如今在農村幾乎消失的地頭下棋、推磨、唱評書、賣油翁和小貨郎,還有剃頭挑子、編竹籃、紡棉花、織布等場景又在他的創作中真實再現。
記者細細端詳那一組組泥塑作品,看出張振福的雕塑有一個共性,那就是人物造型古拙、粗獷、樸實、夸張,多半瞇著眼、咧開大嘴,一幅笑瞇瞇的憨態,表現出他們歷盡艱辛后的滿足和希望,讓人仿佛聽到了他們的話語,感受到了他們的歡樂。
“小貨郎”獲河南省首屆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黃土地”入選河南省第十屆美展;“好年頭”、“揚場”、“剃頭”分別獲第三屆中國國際民博會及第二屆中華(天津)民間精品博覽會金獎;“家鄉戲”獲中原文化上海行、河南省民間工藝美術珍品展金獎;“干杯”獲首屆中國中部(武漢)文博會美術工藝品展金獎,張振福泥塑被列為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幾年,張振福的泥塑作品風靡全國,獲得的獎項數不勝數,這是他付出30多年心血與智慧的結晶。
張振福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塑造了獨有的泥塑藝術形式。《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央電視臺、《河南日報》、日本《朝日新聞》、河南電視臺、上海東方衛視、《大河報》等海內外100多家媒體為他做了專題報道。張振福應邀到境外參加文化交流時,作品被美國、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收藏家收藏。
“泥巴是我的天地,是我的事業,是我全部的追求。恐怕我這一輩子也離不開泥巴了。”采訪結束時,張振福說。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工藝美術網(2012-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