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絳囊:古樸濃烈祥和安康
2014/7/30 10:59:5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說到茱萸絳囊,不能不說到上蔡縣的重陽習俗,農歷九月九日登高到45里長的臥龍崗,在上蔡縣已經有近2000年的歷史了。2000年來為避免其他邪惡侵擾,這里的百姓也就傳承了九月九日登臥龍高崗、佩茱萸絳囊、飲菊花黃酒的習俗。
一股濃烈執著的普世芬芳
茱萸是茱萸絳囊的主要填充物,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羽狀復葉,夏花秋實。果實成小粒裂狀,嫩時呈黃色,成熟后變成紫紅色,味極辛香,可食用,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莖、葉也可入藥,主要功能為暖胃燥濕,為“十全大補丸”、“六味地黃丸”的重要成分之一。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
據史籍記載,在古代,除具備《續齊諧記》所說的辟邪功能外,茱萸還有四大功能:
一是用于祭祀。《周禮·內則》載:“三牲用樧。”清段玉裁釋:“樧,煎茱萸。”《周代祭祀之制,把三牲(牛、羊、豬)放在祭板上,把煎過的茱萸等八種美果放在祭盤中。
二是作佩戴用的飾物。屈原《離騷》中言:“椒專佞以謾諂兮,樧又又充其佩幃。”古代王妃身上多佩戴著樧(茱萸)做的飾物。
三是藥用。西晉初,馮翊太守孫楚《茱萸賦》中言:“有茱萸之嘉木……應神農之本草,療生民之疹疾。”古代許多醫學名著,如晉《神農本草經》、唐孫思邈《千金翼方》,以及《吳晉本草》、《健康記》、《圖經本草》等,均記有茱萸的藥用價值。
四是釀酒。古代詩文中,詠頌茱萸酒者屢屢見之,“重陽茱萸酒,三秋桂子罌”,則是眾多茱萸詩中受人青睞較多的佳作。
隨著時代的變遷,為了使絳囊這一特殊形式的香囊香味更濃烈、更醇厚、更持久,茱萸絳囊制作者們也往絳囊內加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等中藥或香料。
一襲中國元素的迷人紅裝
上蔡縣茱萸絳囊的主色調就是中國紅,營造火紅、喜慶的氛圍是茱萸絳囊最基本的功用之一。如今,在市面上比較暢銷的十二生肖、鳳凰報喜、喜雀登枝、孔雀開屏、仙鶴祝壽、鴛鴦情長、壽星捧桃、招財進寶等40多個品種茱萸絳囊,沒有一種不沾染著濃烈的中國紅。
巧摹生活原型、個個傳神達意,是上蔡茱萸經久不衰的原因,大膽采用各種面料、精心搭配各類色彩、積極融入傳統工藝與現代卡通的各類表現手法,正在使上蔡縣茱萸絳囊這一傳統工藝品融入了現代元素。錦衣翠羽的仙鳥孔雀雍容華貴,無需搔首弄姿大擺造型就能“妒殺美人”;馬到成功的高頭大馬雄姿逸態,踏破鐵掌一鳴驚人的沖天豪情無人羈絆;而虎虎生威的百獸之王,既有唯我獨尊的豪放,更有“路見不平一聲吼,當陽橋斷水倒流”的兇猛之勢。
2005年,上蔡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重陽文化之鄉”;2006年,茱萸絳囊制作工藝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位金針度人的82歲老人
張社,是河南省政府認定的茱萸絳囊制作工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傳承人,盡管現在她已經有82歲高齡,仍然是每天堅持穿針引線。眼不花,耳不聾,她認為這都是她堅持做茱萸絳囊鍛煉大腦和手腳的結果。對前來學絳囊制作工藝的年輕人,她總是百問不厭、誨人不倦,甚至手把手地教。“我要在有生之年讓更多的年輕人掌握制作訣竅,決不能讓傳統工藝失傳。”張社老人說。
1932年,張社出生于上蔡縣東岸鄉套樓村一個貧苦家庭。她從小天資聰敏,跟著母親學習針線活兒。8歲那年,母親不幸去世,她跟著父親逃荒要飯。后來,父親生病臥床不起,年僅12歲的張社靠給地主做繡工掙錢給父親治病。她的手中,繡出的飛禽走獸栩栩如生,香包新穎別致,花鳥圖案形態萬千。當時,村里有婚慶喜事,鄉親需要剪紙、做嫁衣及褥繡時,都請她幫忙。
1993張社從縣電業局退休,酷愛針線活兒的她又拾起了老本行——縫制茱萸絳囊。她制作的十二生肖、龍鳳呈祥、五谷豐登、長命百歲、招財進寶等60多個品種的茱萸絳囊,不僅在市場上脫銷,還先后在各類全國大展上獲獎。2008年,她潛心為北京奧運會各參賽團隊制作的500只茱萸絳囊和平鴿,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人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可貴品質。為向黨的十八大獻禮,近日,張社老人又在緊鑼密鼓地繡制“一心獻給黨”的圖形絳囊。
一個福澤千家的不老產業
由于張社老人耐心細致的傳幫帶,上蔡縣的茱萸絳囊制作已經形成一條產業鏈從原材料收購加工到絳囊設計制作、產品包裝組合、國內外布點推廣銷售、多層面信息采集分析系統等環節都在吸納著越來越多的從業人員。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上蔡縣茱萸絳囊年產值已經突破1600余萬元,“公司+農戶“是其主要生產模式,東岸鄉、崇禮鄉和周口市商水縣固墻鎮為茱萸絳囊的主產區。上蔡茱萸絳囊在暢銷全國各地的同時,也遠銷日、韓、英、美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上蔡縣崇禮鄉后石村的石羅順是上蔡縣茱萸絳囊的“營銷大王”,他聘請張社老人為公司藝術總監,培訓了一批茱萸絳囊制作高手。公司產品以新穎的外形、精細的做工、迷人的香味、公道的價格穩占黃河以北香包類市場。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上蔡縣人民政府(2012-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