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工藝 >> 瀏覽相關信息

手工藝人張艷和她的布靈狗

2014/7/30 11:13:47 點擊數: 【字體:

手工藝人張艷和她的布靈狗
 
手工藝人張艷和她的布靈狗
 
    原文標題:民間的神韻

    從香包到蛋雕,對張艷來說,都手到擒來

    2008年張艷申報的蛋雕、香包被列為鄭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這些手工作品深藏著一種民族文化的內涵,每件作品都是唯一的、珍貴的。

    祖傳特色香包——扳腳娃娃

    “香包制作在我的祖輩就開始了,我姥姥的家里就存有一些祖輩留下的香包作品,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扳腳娃娃。”

    “心靈手巧的媽媽為發展這項傳統工藝付出了很多,她曾在哈爾濱、綏化、三門峽等地發展。香包工藝為我的生活增添樂趣的同時,也是我謀生的主要手段。”
張艷將扳腳娃娃系列化,分為大中小號,布分為紅綠黃色,品種有男娃系列、女娃系列、虎娃系列、猴娃系列等。工藝要求精細,造型要求可愛,填充物要求用醫用棉加太空棉,必須有一個心形香包,內裝驅蟲辟邪的香藥,放在娃娃的心口,整體洗滌時可取出。頭部是采用傳統的針法繡出眉目鼻口,頭頂繡有發際,扎有小辮。肚兜是活動的,繡有四季花卉、福祿壽喜、傳統吉祥圖案等。

    “我做香包是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那時,市面上的布顏色很單一,只能用做衣服的邊角料做香包,用繡花線點綴。單層布不好成型,就用糨糊將兩層布粘在一起,有時也用紙背。剪個型,繡上花,裝上香草,帶上自己縫制的香包,心里美滋滋的。由于糨糊將布的孔隙封閉,香料氣味釋放不出,加之用糨糊很麻煩,也不太衛生,不太理想。”張艷說,多少年來她都在尋找做香包的材料,后來發現一種做衣服的襯,只有白色的,料很挺,透氣性也好。用這種布剪成各種形狀,再彩繪各種圖案,香包的風格又變了。“傳承很重要,但根據時代進行變化才能更好更長久地傳承。”

    在毛澤東誕辰100周年時,張艷創作了30幅有關毛澤東的剪紙作品,將它們與布料結合制成了香包。這是一項發明,并申請了專利。“剪紙香包”一詞也被寫入教科書。

    “這種剪紙香包技術在多年前令我費了一番腦子。那時就想把剪紙和香包結合起來,我用剪紙圖樣刺繡出圖案,做成很精致的香包,受到市場歡迎。覺得刺繡太慢,就用絲網印加工圖案,雖然效率提高了,但風格也變了,沒有了民間味道。隨之改成用及時貼刻制的剪紙,希望能粘到布上,十多年前我國生產的及時貼還粘不到布上,因為膠的黏度不好。現在當然可以了,而且還有許多品種可選。由于又有了更新的技術,這項成果也用不上了。”

    “雖然現代化生產的東西漂亮美觀,但在人們心中還是懷念那種一針一線縫制的工藝品。渴望用機械化代替手工勞作,當一切成為現實又覺得缺少什么,那是一種,是機械不能取代的精神,手工作品深藏著一種民族文化的內涵,每件作品都是唯一的、珍貴的。”

    張艷,自幼喜愛美術,三十多年的追求、探索,使其對各種門派的藝術有了初步的認識,無論是哪種藝術,對她都有濃厚的吸引力。當她了解到很多民間藝人的艱難與不易時,她萌生了組建社團,把大家集中起來的想法。經過兩年的試運行,河南省民間藝術展演團于2007年1月正式成立。作為河南省民間藝術展演團團長的張艷,近年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可謂不遺余力。

    2008年張艷申報的蛋雕、香包被列為鄭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張艷被授予此兩個項目的市級傳承人。2009年6月13日,在慶祝全國第四個文化遺產日的綠城廣場活動現場,省文化廳、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授牌張艷香包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愛上民間手工藝

    正是對這種手工勞作的熱愛,讓張艷不斷有新的嘗試和發現。“最初做剪紙時是‘文革’時期,一把很笨拙的刻紙刀,那時只會用剪刀剪一些簡單的圖案,多數是用刻刀、玻璃板、蠟光紙。紙很脆,易掉色,一次只能刻一張,后來知道有剪紙的專用工具,有更多可供選擇的紙張,剪紙就得心應手了?萍既招略庐,材料多樣化,連畫稿都可以用電腦取代了。人們用雕刻機可以加工出人工達不到的精度,剪紙王國真是百花齊放。剪紙藝術已是家喻戶曉,人人都能剪兩手。但要做到一枝獨秀,還要有自己的個性。”

    張艷的手工藝個性是命題創作,純手工、不畫稿完成一部作品,做到胸有成竹,一氣呵成。這是要經過多年的修煉才能達到的境界。要的是用剪紙的語言表現作品的神和意。獨創的、唯一的、有精神內涵的純藝術品。不是照搬的、拼湊的。張艷的剪紙窗花就是一枝獨秀,每年的窗花都供不應求,就是因為她的獨特。只要用水將要張貼的平面擦濕即可粘上,而且不掉色。原創作品圖案大氣,不雷同,不用時輕輕揭下,不留一點痕跡。其2006年創作的剪紙作品《炎黃二帝》和《少林禪宗大典》成為河南的旅游產品。

    “兒時經常把雞蛋做玩具,不知它的神奇。四十多年過去了,小小蛋殼竟然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帶給我快樂的源泉。”從雞蛋到鴨蛋,小到鵪鶉蛋,大到鴕鳥蛋,對張艷來說,都手到擒來。從彩繪的人物、動物,到詩詞書法、山水花鳥都在寸間展現。隨之,更高難的蛋藝術品就出現了。蛋浮雕、透雕,還有人在蛋殼上切割鑲嵌甚至刺繡,還有做蛋中蛋的,高難度的藝術品增加了人們收藏的熱度。“藝術是相通的,藝術來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只要用心觀察、體會,勇于實踐,就沒有辦不到的事情。生活和藝術是不可分割的,自己動手做些藝術品,給生活增添一些樂趣。”這時候我突然發現張艷身后柜子上的那盆特別的裝飾物原來是開花的蘿卜。

    “雖然我只有一個孩子,但在我的身邊有無數的愛好者,多少年來我一直義務為企業、學校等部門傳授技能,培養了許多人才,從事布藝及加工香包的人越來越多。希望更多的愛好者一起將民間藝術發揚光大。我愿意付出幾十年的經驗積累,義務為大家提供技術支持。”

    從泥泥狗“嫁接”出布靈狗

    2009年一次民俗展示會上,省里的民俗專家從張艷的展臺上用力拿起一只靈靈狗,卻被“閃”了一下,原來他誤以為是泥玩具,但拿起才感覺質地很輕、很柔軟,這才發現竟然是“長相”與泥泥狗一模一樣的布玩具。于是,這只狗就被稱為“布靈狗”。

    眾所周知,泥泥狗是淮陽特有的民間藝術,造型多樣,歷史悠久,這樣的玩具怎么就成了布做的呢?說起“布靈狗”的誕生,張艷說:“我在許多展會上看到泥塑藝人為搬運泥泥狗作品顯得很吃力、很辛苦,在慶幸香包又輕又便于攜帶的時候,我突然萌生了將泥泥狗做成香包樣子的念頭。”

    想法一出,急性子的張艷便開始詳細了解泥泥狗的特點。張艷對鄭州市群藝館收藏的一冊由倪寶成老師編著的《淮陽泥泥狗》愛不釋手,“倪老師的書圖文并茂,使我有幸看到了許多老藝人的作品,書中有太多我要學習的東西,我從中選出幾幅富有典型特色的圖片,琢磨著要將老藝人的精神所在,用布制品表現出來。利用泥泥狗的諸多元素在一種新的載體上和布藝的造型上嫁接。”

    隨后,張艷開始著手選購材料,什么布最適合彩繪而且堅挺易成型,什么色彩更接近泥泥狗的“五色觀”,構思成熟后,通過繪圖、裁剪、手工縫制,用針線拉拽等多道工序,一只厚重的、靚麗的布質泥泥狗終于誕生了。經過彩繪使其具備了泥泥狗的特性,“泥模狗樣”了。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果用泥捏,已有成熟的工藝流程,并且已經創作出輝煌。用布表現立體形狀,則要編制新的工藝方法,需要費一番周折。”

    “布靈狗融入了泥泥狗的文化元素,由泥制品演化為布藝,成為另一種載體是創新和發展。泥塑和布藝成本低,費工少,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我希望政府有關單位能從藝術設計與產業化發展的角度對布靈狗的發展進行研究,喚起人們對中原這一優秀傳統民間瑰寶的重視,為沒有泥的泥泥狗——布靈狗做一個特案研究,做一些切實的開發。”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傳媒網(2013-01-2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