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工藝 >> 瀏覽相關信息

汝瓷因你,如此美麗 ——汝瓷大師孟玉松的四十年濃濃汝瓷情

2014/8/7 16:39:46 點擊數: 【字體:

    “汝河岸邊,水流湍急,一個瘦小的婦女手扯著大兒子,懷抱著小兒子,趟著冰冷河水,艱難地前行……”四十年過去了,這個畫面卻始終定格在汝瓷大師孟玉松的腦海里。自那時起,她和廣大科研人員一起投身汝瓷恢復事業,勵精圖治、嘔心瀝血,先后恢復了汝瓷天藍釉、豆綠釉、月白釉及天青釉,讓失傳800多年的北宋汝瓷制作工藝重返人間,使一代名瓷得以重放異彩…… ---題記
  
    2012年7月21日,以“引領由富而雅的生活品味”為主題的“名窯之首,絕世大美——孟玉松汝瓷品鑒會”

    在中外首工美術館隆重舉行。活動期間,各地受邀的瓷藝大師、鑒定專家及藏友們一起探討汝瓷的前世今生,求解其千年來斷代之謎,品鑒當代汝瓷的文化藝術價值。活動現場如同汝瓷的世界,孟玉松的重要汝瓷作品在此“群英”薈萃,一展當代汝瓷的絕世大美。

    早在1000多年前,中國的瓷器便揚名四海,汝窯更是其中的一朵瑰麗奇葩。自唐代以來,隨著青瓷技術日臻成熟,汝州逐漸成為我國北方的制瓷中心,汝河兩岸窯火連天,綿延近百里。至宋代,汝窯以其精良的制作工藝、極高的文化品位、高雅的藝術風格和獨特的釉色、釉質受到宋時宮廷的寵愛,成為宮廷御用瓷器。后來,由于宋金戰亂,汝窯被毀,技藝失傳,使這一民族瑰寶斷代800多年。

    根據周恩來總理恢復五大名窯的指示,自1973年以來,孟玉松等科研人員投身汝瓷恢復事業,勵精圖治、嘔心瀝血,先后研究成功多項汝瓷生產技術:1983年恢復汝瓷天藍釉;1984年研制成功汝瓷豆綠釉;1987年恢復汝瓷月白釉;1988年研制恢復汝瓷天青釉。使失傳800多年的北宋汝瓷制作工藝全面恢復,一代名瓷得以重放異彩。

    由于在汝瓷恢復工作中的突出貢獻,孟玉松先后受到鄧小平、李先念、鄧穎超、葉劍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其作品也深受社會各界人士的喜愛。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位汝瓷大師,了解一個汝瓷女傳人光環背后的更真實的孟玉松。

   飽受苦難與磨礪,領悟人生真諦

    任何藝術家的成長必須具有天賦與勤奮兩個要素。孟玉松用自己的一生詮釋著這個真理。孟玉松出生于1942年4月,自小家境貧寒,坎坷的生活經歷培養了她直面困難、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性格。1958年,臨汝縣(今汝州市)大煉鋼鐵,急需化驗人員。縣政府從臨汝縣一高抽調了數名學生到縣鋼鐵化驗室工作,他們在鄭大化學系一位教授的培訓下,熟悉了化驗程序。剛剛16歲的孟玉松聰明好學,尤其對硅酸鹽無機化分析情有獨鐘并很快掌握其技術,成為這批化驗員中的佼佼者。1960年,鋼鐵化驗室解散之后,她留到了縣科委工作。

    人生的路總是曲折的。1963年,縣委精減機構和人員,參加工作時間不長的孟玉松因此返鄉。當時,她的父母因饑餓患上了浮腫病而雙雙下世,丟下她一個人孤苦伶仃,無依無靠。萬般無奈之時,孟玉松找到了臨汝縣教育局。教育局領導考慮到她的實際困難,將她安排到騎嶺公社王莊大隊教書。臨行之前,經別人撮合,她和同是父母雙亡的街坊王宣智結為夫妻。

    機會終于來臨。為了恢復汝瓷,1970年,臨汝縣籌建了一個汝瓷廠,廠里成立了技術攻關小組,由工人郭遂擔任技術組長。郭遂按照歷史資料記載,跋山涉水,在臨汝縣的古瓷窯場遺址、寶豐的清涼寺、段店窯場遺址和魯山的花瓷窯場遺址進行勘察,對撿到的部分瓷片進行研磨分析。沒有可供參考的資料,更沒有科學的數據分析,每次試燒都是憑感覺進行。為了加快汝瓷研究步伐,臨汝縣縣委、縣政府決定,抽調專業人員幫助郭遂。

    具有化驗室工作經歷和分析化驗技能的孟玉松成為最佳人選。

    當時臨汝縣的化驗人員屬于鳳毛麟角,汝瓷廠又設在偏僻的山區,要讓一個女同志放棄安逸的教學工作,到地處荒郊野嶺的工廠上班,是否能做通她的工作,縣領導心里直犯嘀咕。

    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孟玉松一聽說要抽調她參與汝瓷研究,竟爽快地答應了。孟玉松說:“汝瓷燒制技藝恢復是周總理特別關注的事,咱還有啥條件可講,只要能出上力,幫上忙,就是把我孟玉松碾成末兒,扔到窯里燒成汝瓷我也愿意。”第二天,她就扯著大兒子,懷里抱著小兒子,趟過冰冷湍急的汝河水,來到汝瓷廠正式上班。

   臨汝縣汝瓷廠地處蟒川公社虎狼爬嶺上的嚴和店大隊,距離孟玉松家20多公里。每天上下班,孟玉松都要扯著大兒子,背著小兒子坐班車,如果趕不上班車,就得步行。去嚴和店要途經汝河,背著兩個孩子過河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汝河發大水,差一點把大兒子沖走,過去河后,孟玉松坐在河邊大哭了一場。盡管這樣,她依然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放棄恢復汝瓷燒制技藝的夢想。

    執著理想與追求,恢復斷代八百載神秘釉色

    汝瓷失傳800多年,要讓它重放異彩,難度可想而知。過去的制瓷師傅大多不識字,配料雖然配得很好,但是這一碗那一瓢,全靠師傅的經驗。

    到汝瓷廠上班之后,孟玉松首先想到的是著手籌建化驗室。為了學習制瓷知識,她和廠里的老工人一起跳進泥坑里,仔細琢磨生產汝瓷的各個環節,然后分類匯總,把師傅們的經驗提升到理論高度,逐一規范化、理論化,形成文字資料記錄在冊,并逐步投入批量生產。經過一番努力,第一次生產出來的100多件汝瓷產品,在廣州舉辦的廣交會上被外國人一搶而空,這更加堅定了孟玉松研究和恢復汝瓷的信心。1974年底,臨汝縣工藝美術汝瓷廠建成,孟玉松與郭遂等技術人員也相繼進入新廠工作,汝瓷研究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汝州境內,汝窯遺址星羅棋布,為孟玉松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她常常想,古代的交通很不方便,物資運輸大部分都是靠人挑、牲口馱,燒制汝瓷的原料一定離窯址很近。上世紀80年代開始,孟玉松和郭遂等技術員開始對大峪、蟒川等地的80多座古窯址進行考察。他們從古窯址附近找原料,拿回去化驗、分析,然后同古瓷片的化學成分對比。經過上千次的實驗,蒼天不負有心人,1983年天藍釉研究成功,1984年汝瓷豆綠釉面世。這兩項成果的研究成功,引起了國內外專業人士的關注。

    1983年10月,24名國內古瓷專家云集汝州,對天藍釉和豆綠釉進行了技術鑒定。技術鑒定會后,輕工部科學研究院與河南省科委又聯合向汝州下達了恢復汝官瓷這一科研項目。

    歷經千折百回,終圓夢汝官瓷

    “再巧的媳婦,也難為無米之炊。”沒見過宮廷用瓷,何談恢復?要恢復宮廷用瓷,孟玉松想到了北京故宮。為研究瓷器,孟玉松沒少往北京故宮跑。然而,那些蓋世的瑰寶,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她只能在數米之外,隔著玻璃遠望,孟玉松多想真真切切地近距離地看一眼汝官瓷呀。她的愿望,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幾位古陶瓷專家的幫助下實現了。

    1986年春,在征得有關領導同意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寶館單獨向一個普通的民間女子開放。在數名館藏人員和幾位專家的陪同下,孟玉松近距離見到了夢寐已求的宋代汝官瓷絕世珍品——弦紋尊。

    那一刻,孟玉松的激動之情無法言表。她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撫摸著弦紋尊,入神地品味著它的韻味。弦紋尊青中泛綠,綠中泛青,開片均勻,柔和典雅,那種顏色讓孟玉松忘不了。怎樣找一個參照顏色回去便于研究呢?孟玉松靈機一動,來到大柵欄的布匹市場里,開始到處尋找與汝官瓷弦紋尊顏色接近的布料。她在那里轉了將近7個小時,終于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里,找到了一種與汝官瓷顏色十分接近的棉布。她欣喜若狂地買了兩塊方巾大小的棉布,匆匆趕回了汝州。
回來以后,孟玉松以布料的顏色作比照,對各種釉色的配比進行了調整,反復進行燒制,實驗到40號的時候,她拿著燒好的瓷器到故宮請專家鑒定。專家們用“有點味道了”評價她的作品。從專家的眼神中,孟玉松知道這次沒有成功。

    但她沒氣餒。回來后,孟玉松又重新制作配方,一直到1987年,配方調整到91號時,夢里尋他千百度的天青色終于出現了,這就是后來天青釉的雛形。實驗品再次燒出來之后,孟玉松又帶著幾件瓷器進京,她找到了古瓷專家耿寶昌和劉伯昆。兩位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實驗品的顏色還有差距,汝官瓷里含有瑪瑙,不妨將瑪瑙加進去,看能否提高釉面的滋潤程度。耿寶昌還建議:“如果能找到汝官瓷的碎片,研末分析的話,能少走很多彎路。”

    汝官瓷片只有馮先銘先生手里有一塊。這塊瓷片,經輕工部研究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兩家借去多次做化驗分析,殘存的只有指甲蓋大小。事后,馮老用一個有機玻璃盒裝著,輕易不再示人。孟玉松硬著頭皮找到了馮老。了解原委后,馮老把瓷片拿出來讓她觀看,并把自己數十年來研究汝官瓷的資料提供給了孟玉松。

    借助這些資料,孟玉松又調整了8個泥料配方,同時釉料也在改變,試驗到222號配方,經過百次試燒,最終燒制出蓮花碗、圈足洗、細頸瓶、弦紋尊4件汝瓷。她再次來到故宮,找到了耿寶昌。看過燒制樣品后,耿玉昌非常高興地說:“成功了。”

    之后,孟玉松又拿著燒制的汝瓷,到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做檢測分析,在做色度分析時,專家將古瓷片和仿制品一起放在專業儀器上檢測,儀器啟動后,孟玉松看到,顯示屏上畫出的兩條色度曲線幾乎重合。然后又進行了泥料、釉料、抗拉等10多項檢測和28種微量元素的分析,最終確定仿制品瓷片接近宋代時期。

    一石激起千層浪。汝官瓷的研制成功,引起了海內外各界的關注。1988年,汝官瓷鑒定會在汝州市隆重召開,國內外媒體爭相報道這一消息。與會專家稱:汝官瓷古老工藝重放異彩,汝州人已成功掌握了其胎釉配方和燒制規律,斷代800多年的汝官瓷,今終有傳人。

    堅守淡泊與寧靜,登上汝瓷藝術巔峰

    1988年,孟玉松出席了中國婦女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受到了鄧穎超的親切接見。在西花廳,孟玉松給鄧穎超送上一件汝官瓷八卦鼎。當時,她激動地向鄧穎超匯報說:“我們完成了周總理生前的囑托,失傳800年的汝官瓷,終于重見天日了。”82歲高齡的鄧穎超饒有興趣地觀賞著汝瓷,帶著欣賞的目光對孟玉松說:“你是我們婦女同志的驕傲。”

    孟玉松沒有辜負鄧穎超的希望,她研制的產品多次獲得金獎和一等獎并被故宮博物院、人民大會堂和澳大利亞博物館等國內外院館收藏,她的研究論文也先后在國內外報刊上發表。1993年,孟玉松被批準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9年9月,孟玉松燒制的“國泰民安”汝官瓷瓶,被人民大會堂作為建國五十周年和人民大會堂落成四十周年珍品紀念收藏;值得一提的是,她創新研制的汝瓷發光釉,2005年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并榮獲第十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金獎;2010年8月13日,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陶瓷工業協會聯合舉辦的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頒證大會上,孟玉松被評為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并入選2010年中國陶瓷藝術界十大新聞人物。

    從1988年首次恢復汝官瓷至今,已有25年了,但作為中國汝瓷的一代傳人,71歲的孟玉松把汝瓷的研制真正達到宋代汝瓷的燒制水平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力爭把汝瓷做到盡善盡美,無可挑剔。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今日汝州(2013-12-1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