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縣黎陽鎮楊玘屯村的木旋玩具不僅美觀大方,色彩艷麗,而且造型古樸,歷史悠久。上世紀80年代,楊玘屯村的木旋玩具在浚縣正月古廟會上一度盛行,深受大人、孩子們的喜愛。如今,它們已難覓蹤跡。近日,記者來到楊玘屯村,尋找還在制作木旋玩具的手藝人。
“村里還有哪家在做木旋玩具嗎?”2月16日下午,記者在?h楊玘屯村向村民打聽。“現在都不做了。”村民們大都這樣回答。
“過去村里有上百人做木制玩具,光木旋床(制作木旋玩具的‘車床’)就有幾十個,2009年的時候,全村僅剩幾個了。”一位村民對記者說。經過多方打聽,記者終于找到了如今唯一還在做木旋玩具的王民德一家。
以前家家戶戶都做
如今只剩一家
“以前楊玘屯村‘北頭捏,西頭旋’,村西頭上百戶人家家家都旋制木旋玩具,現在其他家除了木質刀槍還做些外,木旋玩具都不做了。”今年80多歲的王民德老人一邊說著,一邊拿出年前旋制的一些木旋玩具讓記者看。這些木旋玩具造型古樸、色彩艷麗,有活頭木偶人、石溜滾、棒槌、梆兒、彩蛋(響蛋)、粉葫蘆、蚰葫蘆、鬼頭骨朵、寶葫蘆、燕兒車、針線盒等20多種樣式,既有可觀賞耍玩的,也有寓意平安,比較實用的。
“木旋玩具過去俗話叫‘耍活兒’,有些還知道說頭,有些已經說不清了。用紅線拴著的寶葫蘆意味著平安吉祥,逢年過節人們都會‘請’一對兒,栓在腰間,既美觀又吉祥;粉葫蘆是過去姑娘裝胭脂、香粉的瓶子;蚰葫蘆是過去孩子裝叫叫蚰的瓶子;這個一晃就‘嘩啦啦’響的彩蛋不僅是孩子的玩具,也是過去姑娘出嫁時必不可少的。”王民德老人介紹說。
如此精致、美觀又寓意深刻的木旋玩具如今在浚縣正月古廟會上怎么就難覓蹤跡了呢?
“做起來費時、費工、費事兒,賣便宜了不夠本兒,賣得貴了沒人要。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木旋玩具在浚縣廟會上很盛行,現在不行了,做木刀、木槍也比木旋玩具好賣。”王民德的兒子王學軍說,以前村里人一年到頭旋制,家里的木旋玩具堆成了山。“那時,旋得再多也不夠賣,年前最為繁忙。后來,塑料玩具開始出現,木旋玩具的銷量就日漸下滑,以前做木旋玩具的村民漸漸就改行了。”
代代相傳的技藝瀕臨失傳
木旋玩具的制作工序繁雜,一個木制玩具的完工要經過選材、截段、晾木、切塊、修邊、旋制、組裝、彩繪等十幾道工序,得用到腳踏旋床、中鋸、小鋸、斧、彎斧、榔頭、挖刀、鉆、大刀、錐子、毛筆等十幾種工具。
“挖刀、鉆這樣的工具,現在已經沒人打造了,很難再買到了。”王學軍說,用柳木旋制出的木旋玩具最為光潔、好看,其他的木材旋不出這樣的效果。“以前都是跑到滑縣買,買一棵幾家分,現在大柳木也不好買了。”
色彩艷麗的木旋玩具圖形古樸,大多以黃色、白色為底色,以紅、綠、藍等鮮艷的色彩繪制、勾勒。王學軍說,木旋玩具的圖形是依照祖傳的畫法畫的,自古以來就是這種圖形。“過去木旋玩具的染料都是鍋灰、白灰等傳統染料,近代用洋黃、洋紅、洋綠調色,再調入雞蛋黃固色,使得顏色更為鮮亮。”王學軍的媳婦高永貴說。
王家的西屋是木旋玩具的加工場所,屋內依墻放置著一件有點像織布機的木制器械,看起來頗為陳舊,上面放著20來件造型各異的工具。“這就是用來做木旋玩具的腳踏旋床,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清代早期就有了,如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了,做木旋玩具離不了它。”王民德老人說,他祖上以旋制紡車用的錠子為生,受捏制泥玩具的啟發,利用旋錠技術開始旋制木玩具。
“用腳踏旋床旋制玩具得手腳并用,腳蹬著,手把著刀,胸口頂著榔頭,得用巧勁兒。”說著,王民德的兒子王學軍熟練地爬上高高的腳踏旋床演示起來。王學軍說,其他人家也有旋床,但閑置的閑置,損毀的損毀,只有這臺腳踏旋床還在發揮著作用。過去,為了養家糊口,家家一年到頭都在旋制木旋玩具,除了在?h廟會上賣,還挑著擔、拉著人力車徒步到開封、長垣、安陽、道口,甚至到山西太原、山東濟南等地去賣,帶多少就能賣出去多少。
看著王學軍旋制得起勁,記者也忍不住要嘗試一把,只是蹬上腳蹬旋床卻不知向哪兒使勁,眼前要旋制的柳木也不聽使喚起來。
看著記者笨拙的樣子,王學軍笑著向記者講起了一個有關木旋玩具的故事:過去,有戶人家辦喪事,出殯的隊伍路上遇見一位風水先生,風水先生說:“出殯的人走到半路,得見幾百個人才能下葬。”說完就沒影兒了。大家聽了都很納悶:路都是鄉間小路,半天不見個人影兒,咋會遇到幾百個人呢?正琢磨著,對面一個人挑著擔過來了。這家人問:“賣啥呢?”挑擔的答:“賣小人呢。”湊近一看:哎呀,全是木旋玩偶,足足有幾百個。大家這才恍然大悟:就是這里了!
“祖輩傳下來的技藝不能丟”
“以前的木旋玩具有好幾十種樣式呢,做工比現在還要好,有的品種已經失傳了,F在做的時候,得好好想想。”王民德老人說。蚰葫蘆、粉葫蘆就是王民德老人重拾回憶才得以延續下來的品種。
在王民德老人家,50多歲的孫先生說,他家住浮丘山下,小時候經常在?h廟會上玩。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木旋玩具還非常盛行,那時有一種叫“二鬼打架”的,手腳都可以活動,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王民德老人說,“二鬼打架”已經失傳了,他打聽了很多以前做過木旋玩具的老人,都不知道二鬼打架怎樣組裝了,很多有絕活兒的老藝人都過世了。“那時候靠木旋玩具吃飯呢,不干也得干,F在掙錢門路多了,生活條件好了,不靠木旋玩具也能生活了。現在村里人都不做了,我們要是再不做,村里就真是沒有一家做了。這是祖輩傳下來的技藝,不能丟!丟了手藝再想重新拾起來,就難了。”
“希望能多發展幾家,讓木旋手藝傳下去。”王學軍說。
民俗專家:
?h木旋玩具是研究中國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2011年1月8日,在?h古廟會田野普查工作中,省民俗專家倪寶誠在浚縣楊玘屯發現了木旋玩具,給予了高度贊譽。
2月18日,倪寶誠對記者說,我國早在五千年前就已經有了木制玩具,發展至今,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主要與傳統的婚嫁風俗、喜慶吉祥、子孫豐產、生殖崇拜息息相關,在?h楊玘屯看到這么多木旋工具和作品,他很意外,也很驚喜,它們是研究中國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活著的文化遺產。
倪寶誠說,為搶救?h木旋玩具,使之得到傳承和保護,2011年10月12日,?h木旋玩具制作技藝入選省文化廳公布的第三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和擴展項目名單,王學軍及他的兒子王合偉、王合龍已成為?h木旋玩具的代表性傳承人,希望這一手藝能好好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