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洋(中)在表演糖藝
人物名片
姓名:汪海洋
年齡:32歲
職業:中式烹調師、糖藝師
簡介:何謂糖藝?是指將砂糖、葡萄糖或飴糖等經過配比、熬制、拉糖、吹糖等造型方法加工處理,制作出具有觀賞性、可食性和藝術性的獨立食品或食品裝飾插件的加工工藝。糖藝制品色彩豐富絢麗,質感剔透,三維效果清晰,主要用于宴會或酒會展臺、美化菜肴或為西點作配飾,是西點行業中最奢華的展示品或裝飾原料。
嬌艷欲滴的玫瑰、張牙舞爪的大龍蝦、高貴純潔的天鵝……你能想象到這些栩栩如生、仿若水晶的工藝品是用糖制作而成的嗎?糖藝,最早起源于中國古代民間,如今在日本和法國發展迅速,近年來又在中國興起。在揚州,記者找到了唯一的一個糖藝制作工作室,中式烹調師汪海洋為大家展示了這美輪美奐的烹飪藝術。
雙手忍受100℃以上高溫
今年32歲的汪海洋,畢業于江蘇省商業技工學校(今揚州商業旅游學校),并從事烹飪至今。淮揚菜講求“色、香、味”俱全,其中“色”指菜肴的觀賞價值,通常烹飪大師喜用雕刻、面塑等表現菜肴的“形色”,而汪海洋一直嘗試獨辟蹊徑。
“雕刻雖可食用,但保存時間太短,色彩又不鮮艷,面塑色彩鮮艷卻不可食用,有什么方法能夠‘魚和熊掌兼得’呢?”2006年6月,汪海洋隨揚州民間藝術表演團到法國演繹淮揚菜經典“紅樓宴”,正是在這次交流中,汪海洋驚喜地發現,法國人能夠用五顏六色的糖,制作出形態不一、五彩繽紛的“藝術品”。“糖藝恰恰能夠彌補雕刻與面塑的不足。”
驚喜之余,汪海洋現場仔細觀察了兩個小時,記錄下制作流程。回國后,他特地前往北京拜訪專業老師,回到揚州后就開始琢磨其他樣式和手法。汪海洋談起學藝過程,覺得用“苦”來總結最貼切。沒有課堂上系統的授課,就是看著師傅操作然后自己用心記下;沒有原料配比、溫度控制的量化標準,就要靠反復操作,積累經驗;沒有舒適的工作環境,雙手要長時間忍受100攝氏度以上高溫的灼燙……
苦心鉆研糖藝品“活”更長
在一次大型烹飪大賽中,汪海洋制作的蘋果擺在盤中,被客人誤認為是真的蘋果,上前便拿,沒想到蘋果竟粘在了手上。“其實這是對自己技術最好的肯定,說明我做的蘋果太逼真了啊!”汪海洋笑著說。
如何才能制作出巧奪天工的糖藝品呢?汪海洋當場挽起袖子,動手調配各種糖的成分,在160攝氏度到180攝氏度高溫中,糖融化成漿,緊接著根據作品需要調配顏色。拉、拔糖,汪海洋的動作瀟灑自如。期間,汪海洋手握氣囊,將端口插進糖團中,在反復擠壓之間,糖團“肚子”慢慢變大,緊接著開始塑形……大約一個小時后,一只逼真的龍蝦呈現在眼前。“糖藝品特點之一就是光澤度高,在燈光照射下熠熠生輝,拉拔技術好不好直接關系到光澤度。”
糖藝品不管多精致美觀,畢竟是糖做的,遇熱遇濕會熔化,怎樣保存呢?汪海洋說揚州氣候濕度大,在夏天,糖藝作品經過二三個小時就會熔化,為了延長糖藝品的存放時間,汪海洋苦心鉆研一年多,配制出獨有的糖藝配方,用精確到克的工藝制作出來的糖藝品即使是在夏季也能存放3個月。正是這樣的配方才令巧奪天工的糖藝品有了更長的“保質期”。
揚州新生代爭學傳統糖藝
2008年,全國烹飪大賽在揚州舉行,汪海洋的“豆泥鵝肝醬”獲得“十大金牌淮揚菜”稱號。比賽結束不久,不少廚師向汪海洋“取經”,但目標不是鵝肝醬,而是汪海洋配制的糖藝花邊。汪海洋十分樂意與同行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越來越多的人前往汪海洋的家中學習糖藝。今年8月,汪海洋租了一套房子,花了1萬多元購買了糖藝設備,開設了一家糖藝工作室,開班之初就有22位學員加入。
“糖藝原本發源于中國古代的民間,卻在國外興起發展,目前國內能熟練掌握糖藝技能的廚師屈指可數。”汪海洋希望這種傳統的民間文化能夠得到傳承與發展。他說,在不久的將來,糖藝也可以產業化:情人節送的玫瑰不再是鮮花,而是真正甜甜蜜蜜的糖藝玫瑰,婚禮上不僅有蛋糕,還有晶瑩美麗的糖藝城堡。 【原標題:糖藝師:這種藝術有點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