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藏品 雅俗共賞
2014/9/26 16:57:2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摘要:源遠流長的面塑藝術,與漢族民俗密切聯系,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如今,隨著大量民間傳統工藝傳承乏人,面塑也面臨著逐漸失傳的危險。一些有眼光的收藏者和投資者看到了這種危機,近年來開始將目光放到面塑藏品上。
面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面人等,豫東地區稱為“蒸花饃”,豫西一帶早年叫“窩窩花”,解放以后改稱“糕花”,但在河南廣大地區,叫的最多、最普遍的稱呼是“捏面花”。面塑是以糯米面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成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面塑作為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中的饋贈、喜慶、裝飾信物或標志,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源遠流長,早已成為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
歷史悠久
“面塑”藝術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漢代,人們把面粉蒸制了一定的形象,增強食品的視覺效果。民間還有一個傳說,相傳三國孔明征伐南蠻,在渡蘆江時忽遇狂風大作,機智的孔明隨即以面料制成人頭與牲禮模樣來祭拜江神,說也奇怪,部隊安然渡江并順利平定南蠻,因而從此凡執此業者均供奉孔明為祖師爺。但捏面人真正始自何年已不可考,從新疆土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豬來推斷,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南宋《東京夢華錄》中就詳細記載了當時東京汴梁城制作、出售各種面花藝術和民間習俗的情況,其對捏面人的記載為:“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靨兒。”那時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謂之為“果食”。而明代的《宛署雜記》中還記錄了南陽一帶農村每年的農歷正月,為了祈禱來年的糧食豐收,便用面粉做成各種面食品,“花樣奇巧百端”,相互贈送,并將這些面食品掛在田間、地頭,以犒勞天地之神。
由此可見,面塑實際上與中國的傳統節日有關,而古代的傳統節日恰恰成型于漢代,所以面塑起源于漢代也就順理成章。不過,節日的出現令面塑有了非常大的用武之地,如寒食節之本質內容是古代原始的禁火俗,但到了唐代則轉化變異為紀念晉國賢臣介子推,祭祀古人的清明節和寒食節也逐步合二為一。
而民間廣泛制作的昭示春天來臨的百樣寒燕面食,也被易名為“子推燕”。這些面塑精巧別致,方不盈寸,所塑人物造型獨雅而生動有神,難熔涵蓋戲劇人物、爬娃、抱雞娃、蓮花娃娃等;所塑動物著重夸大頭部比例,增強尾部動感,刻畫四肢的靈活,使人感到神似而形美,如虎、獅、馬、牛、貓、龍、猴、羊等;飛禽類面塑則夸張表現其尾羽的動感,夸大其嘴部、眼部,使其具有擬人的效果,與觀者在感情上產生共鳴,如雞、鴨、孔雀、鳳凰、喜鵲及各種鳥類;所塑植物則有各種瓜果、蔬菜、花卉以及吉祥圖案紋樣。蒸出后用品色點染開臉,設色濃艷、對比鮮明,合理地適用了對比色的比值關系,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清明時節互相饋贈,做成花架系插,懸掛于室內墻壁,頓覺春風拂面,生機盎然。究其根源,可能是這些花色食品是為寒食節禁火時準備的干糧,后禁火俗廢,面塑食品作為一種藝術隨風俗保留了下來,使習俗成為一種充實的文化,習俗又為面塑的發生和發展提供土壤和空氣,最終使民藝和民俗成為一種文化整體的傳承。
明代的面塑逐漸脫離食用,演變成單純的藝術形式而獨立存在,一些身背工具箱,四處奔波的面塑藝人出現在繁華鬧市,以此為生計,進一步促進了藝術水平的提高。近代,受文人藝術的影響,面塑的內容和形式不斷出新,其藝術魅力同樣為許多王公貴族所動。他們不惜重金訂購,或作賀禮饋贈親朋,或作陳設擺放自家案頭。面塑由街頭轉向登堂入室,從此身價百倍,整體水平產生質的飛躍,表現手段和表現技巧日臻成熟完善。
現代面塑藝術以它絕美的身姿備受世人青睞,這正是因為它所注入的時代文化的積淀和創作者不斷進取的熱情和才思,使得它成為一種出于俗而脫于俗的樸素文化。它在民間自由地按照自身規律生存和發展,有了它少受污染的民間特色,才得以在今天的雅俗文化對流中以其獨特、完整的形象俏立于民間藝術之林。
種類繁多
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專用于收藏的面塑,另一類則可食用的面塑。其中用于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鹽、防腐劑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則用澄粉、生粉等制成。
但面塑如果從造型上分類,則可謂無所不包,大類有人物、動物、植物、吉祥物等,凡是世上存在的實物都是面塑的素材。當然,一些神鬼造型、傳說中的偶像也可以成為面塑對象。近年來,隨著卡通潮流的涌現,不少虛擬的卡通明星同樣變為了面塑與時俱進的素材。
從風格上分類,面塑捏制的地域風格很明顯,且與其他藝術品異曲同工,如黃河流域的面塑較為古樸、粗擴、豪放和深厚,而長江流域的面塑卻顯得十分細致、優美、精巧和細膩。
但不可否認的是,黃河流域的面塑影響力最大,這也印證了面塑發源于黃河流域,以后才向長江流域蔓延的歷史變化。面塑在河南、山西和山東可算佳作云集,而且至今不少地方仍然流行節日制作面塑的風俗。在河南,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有制作面花的習俗,其中以豫西的靈寶和豫東的沈丘顧家面花最為有名。
山西的民間面塑主要以對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禱為主要功能,是追求豐衣足食,萬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體現。其在節日中的作用十分明顯,如春節的面塑在造型意識上大多以抽象、信仰或理想為主,供奉天地的叫棗山,祭供灶神的叫飯山、花糕,形制都較大,謂之米面成山。山西春節面塑造型簡潔渾厚、樸實雅潔,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識、造型語言的綜合凝聚物。造型一般是外型整潔簡練,內蘊飽滿豐富,既有幾何直線形式,又有飽含秦漢遺風的適合紋樣,還有更加具象的獨具民間造型風格的人物、動物、植物形象。通過將各種不同造型意識融合一體,以此構成獨特的民俗節日內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間藝術形式。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面塑藝術在河南、山西乃至我國北方各省,都與漢族民俗密切聯系,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每到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春節前,農村家家戶戶都要做一些面食藝術品,有的做成各種水果、面花,擺到堂屋的方桌上作為觀賞品。有的做許多花饃、壽桃、花糕,作為串親戚饋贈親友的禮品。而母親們要借此機會為孩子們做許多戲劇人物、各種有趣的小動物作玩具供孩子們食用和玩耍。
收藏佳品
目前的面塑已經朝藝術方向發展,而且經過面塑藝人長期的摸索,原料也采用面粉或經過加工配置的復合軟陶質材料,使得現在的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變形、不褪色,由于防腐與防裂技術的不斷改進,一些作品可以保存數十年甚至上百年,令其收藏性更加的突出。
雖然面塑看上去很小,有時候并不起眼,但制作過程依然較為復雜。由于面塑不同于彩塑作品那樣在成形后再著色,而是由事先已經染色的面團巧妙地組合而成,以充分體現創作者巧妙心思和細膩的手法。所以,一件完整的作品歷經構思設計、和面、蒸熟、揉面、配色、捏塑、干化、包裝等過程,在捏制中采用了揉、捏、壓、搓、滾、碾、撥、切等多種技法,以達到作品形態逼真,色彩鮮艷的效果。由此,面塑也開始折射出時代的鮮明特征,主要體現在色彩艷麗、造型夸張、體積小巧、便于攜帶、成本低廉等方面。
但無論如何,面塑早已是中國文化民間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科。問題是,由于現代人生活節奏明顯加快,大量民間傳統工藝傳承乏人,面塑也同樣受到了影響,面臨著逐漸失傳的危險,如果不加以繼承和發展,我們的后人可能將無法再欣賞到這種源遠流長的獨特藝術種類。
正是一些有眼光的收藏者和投資者看到了這種危機,才開始在近年來將收藏和投資的目光放到面塑藏品上,我們在看到他們先知先覺尋覓到介入良機之際,也應該贊許這種行為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搶救。因為谷賤傷農,面塑唯有體現出真正的傳統歷史文化價值,那么后繼乏人的擔憂也就將煙消云散。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理財周刊(2010-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