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龍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高古玉器,雖然多色沁及經久水侵土蝕,但能保存至今,達四千多年之久,已難能可貴。新石器時代較早期的彩陶器,皆為泥質或夾砂,屬手制者,出土依然可以保存其彩色與紋飾,更屬奇跡。
大多數紅陶器周壁厚薄不勻,出土時陶質因長期吸濕而松軟易爛。如附圖的彩陶雙耳壺(似罐和瓶)就是甘肅仰韶文化時代制成,乃馬家窯類型;其原始線條奇特流鬯,花紋組成的圖案風格獨有。馬家窯型的彩陶花紋,主要用黑彩細繪,紋飾柔和,配合優美造型,著實很難使人相信是新石器時代的原作。故保存較完好者的確是寶貴的文化遺產。
甘肅仰韶文化早期代表是蘭州、雁兒灣、馬家窯文化;后期才以半山馬廠文化與齊家文化為代表。晚期黃河上游一帶的原始彩陶,其實皆跟隨馬家窯傳統衍變而成,可說造型、紋飾、施彩和制法均大同小異。
那時祭器用細紅陶,紋飾十分精美細致;日常實用器則用粗糙些的夾砂陶,多采取盤繞法,有些覆有繩紋。細紅陶以黑彩幾何圖樣與鳥、蛙等小動物作主題圖樣為主。筆者特別喜歡馬家窯鳥紋與渦紋混合成的幾何圖形,原始樸拙,陶繪風格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