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樓字表演

“八音樓子”又稱“八音會”,源于宮廷音樂,具有濃厚的古典式民族風格。民國初年由山西幫客商引入周口,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現在周口地區大小廟會上都會有它的身影。
周口“八音會”藝術指導李天恩介紹說,“八音會” 借用了古代“八音”的泛指,表演樂器主要為吹奏類的嗩吶、笙、口噙子、啞腔、拉彈類的高音呼胡,中音呼胡、老胡、板胡、二胡、揚琴、二弦、中阮等;打擊類的老鼓、銅鼓、扁鼓、手板、鑼、梆子等。
起初,八音會僅限于晉籍客商之間。于年節或閑暇之余,居家分散活動,自吹自拉,以求娛樂。后經周口民間業余文藝愛好者的熱心倡導,借助于晉籍樂手的輔導學習,逐步在周口落戶生根,形成班會,成為豫東周口地區的民間器樂合奏樂種之一,并日益輔展流傳。
“八音會”的音樂形式由宮廷音樂、廟堂音樂、戲曲音樂和民間小調組成。在表演時,可站可行,行進表演時,由五彩錦緞裝裹的“鼓樓子”領先。鼓樓子身后面開放,中架大小皮鼓,有司鼓一人,用鼓點指揮變換曲牌和節奏。其它諸類樂手分別緊跟,邊走邊奏,其聲韻清雅和諧,婉轉動聽。
吹打并重,文武相接;聲情并茂,演奏兼備;藝術容量大,地方特色強,這就是八音會的藝術特色,李天恩告訴記者,八音會以民間器樂為基礎,在其中既能見到古代宮廷音樂和廟堂音樂的因素,也能見到戲曲音樂、民間音樂的影響,是這一地區文化類型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