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氏起源于夏代,距今已有約四千年的歷史。
夏代歷史上有“太康失國,少康復國”的事件。少康帝復國是消滅了有窮王寒浞(zhuo)后才恢復了夏王朝政權的。在消滅 有窮王過程中,有一個叫“平”的人功勞很大,被少康帝封到了一個有溫泉的富庶之地,作為夏的一個屬國。該國因境內有溫泉而稱溫國。立國者“平”就以國為氏稱溫平。這位溫國的立國者溫平就是溫氏的始祖。溫氏歷史上最顯赫的唐初宰相溫彥博家族墓志上是這樣記載這一溫氏起源史的:有平者,佐夏滅窮,受封于溫,因以命氏。
夏代溫國的疆域就在現在河南省溫縣一帶,溫國的都城史稱溫城,位于溫縣西南13公里處的招賢鄉上苑村,現在是河南省人民政府文物保護單位。
溫縣位于河南省的西北部,北倚巍巍太行山,南臨滔滔黃河水。行政上受焦作市所轄,有人口42萬。溫縣境內一馬平川,土地肥沃,是全國農業科技先進縣和小麥玉米優良種子基地。溫縣出產的山藥、地黃、牛膝、菊花四個中藥材品種史稱四大懷藥,是國家中藥材保護品種。其中山藥藥食兩用,美味滋補,被歷代皇家列為貢品,當今更是暢銷海內外。溫縣的溫氏后裔有山藥種植方面最悠久的家族傳承史,溫公鐵棍山藥品質上乘。溫縣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四通八達,距鄭州、洛陽、焦作均為數十公里。溫縣還是太極拳的發源地。
因溫縣地處中原腹地,居太行要塞和黃河津口,歷史多有征戰,人口流動頻繁。發源于此地的溫氏最早的遷徙是西周時期開始的。一支是溫平的第26代裔孫溫乂(yi)被別封到郄(xi)地為司馬,至西漢初年,溫疥之孫溫何遷至太原郡祁縣,后繼者人才輩出,形成望族。另一支溫氏自西周遷出溫地,至漢時到新疆南部建立了溫宿國。
漢朝時,溫姓不但在山西太原形成望族,并在華北地區有了較大的發展,為漢代的常見姓氏之一。河北山東的汲郡、清河郡、平原郡也都成為溫氏郡望。漢晉南北朝以后,北方戰亂頻繁,溫姓人口急劇減少。為避戰亂,一部分溫姓人與中原其他姓氏一樣紛紛向南方和東南遷移。最終成為南方的著名姓族。當代溫氏的分布以廣東省居多,總人口約50余萬人。
古溫國地域內現有溫姓人口約2000人,居住在溫縣的只有兩戶。一戶是近年來小浪底移民,另一戶溫國勝一家是溫縣老戶,傳說是溫家墓地的守墓后裔。
溫縣歷來是天下溫氏尋根謁祖的圣地。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后,海外溫氏宗親紛紛到溫縣尋根,掀起了溫氏尋根溫縣的高潮。溫縣人民政府在溫故城遺址一側的溫氏祖墓區規劃設計了“世界溫氏文化博覽園’.馬來西亞溫氏宗親會會長溫添貴,于2004年10月13日帶領數十位海內外溫氏代表,在這里舉行了隆重的奠基儀式。當代著名書畫家溫寒石為世界溫氏文化博覽園里的溫根碑書寫了根字。2005年10月16日,溫縣人民政府主辦了首屆世界溫氏祖地溫縣懇親大會,四百多位來自海內外的溫氏宗親代表在這里舉行了盛大的祭祖大典。實現了溫氏起源后四千年來在祖地的首次大團聚。
溫姓起源于溫縣無可爭議,但是溫氏始祖是誰卻有幾種不同的說法。除了古溫國肇立者溫平外,還有因周朝時溫地曾歸晉國而說晉國開國者唐叔虞是溫姓始祖。還有一種說法直接將晉國封溫的三位大夫之一卻(xi)至說成是溫氏始祖,因為卻(xi)至雖然是封溫最晚且時間最短的一位大夫,但只因史書上有稱其溫季之說,就有人將其說成為溫氏始祖。
針對這些說法,中國最權威的姓氏研究機構——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于2008年4月19日在江西上饒召開了專門的研討會——中華百家姓氏源流(溫氏)研討會。會議通過對大量歷史資料的研究,確認《溫縣志.》、《路史》、宋朝沈括《溫氏譜序》、唐朝溫佶碑和唐朝溫邈墓志所載溫氏源出夏代溫國一說較可信,溫佶碑和溫邈墓志更是清晰地記載了溫國立國君是平公和太原堂溫氏形成等歷史。這些說法符合中華民族和中華百家姓氏起源與發展的歷史。唐叔虞和溫季不能稱其為溫氏始祖,他們的后裔若有姓溫,也只能是改附,而不能稱之為起源。
溫氏歷代名人輩出,象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閃爍在中華文明史冊。其中著名的有唐太宗時任宰相的溫彥博,晚唐著名詩人溫庭筠,北魏大將軍溫子升,宋代戶部尚書溫仲舒,清代丞相溫達等。當代溫氏更是英才濟濟。溫縣政府和宗親希望各地溫氏親人莫忘祖地,常回家 看看。【原標題:溫姓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