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謝靈運的政治態(tài)度和思想性格(5)

2012/4/23 18:06:08 點擊數(shù): 【字體:

閔傷屈原”(《楚辭章句》)。提到周公和屈原,表面上似乎憂讒畏譏,實則是從字里行間透出了不安分。
        
    廬陵王義真在政治上一度給謝靈運以騰達的憧憬,謝靈運對此終身不忘。永初三年,離京赴永嘉太守任,在兩首詩里都敘述了當時心情:“生幸休明世,親蒙英達顧”、“將窮山海跡,永絕賞心晤”(《之郡初發(fā)都》),“解纜及潮流,懷舊不能發(fā)”(《鄰里相送至方山》),許多評注家都以為是指義真。所謂“賞心”,意指感情上的溝通、契合,《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的“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是一般的泛指,這里的賞心,則專指和義真、顏延之的關系。在到永嘉以后所寫的山水詩中,又兩次提到“含情尚勞愛,如何離賞心”(《晚出西射堂》),“我志誰與亮,賞心惟良知”(《游南亭》),也是專指義真。詩人謝靈運的精神世界是復雜的,狂傲中混雜著真摯,邀競中又產(chǎn)生了對義真的理解,一再流露于詩中的感情,不僅是感恩知己而是兼有失意的同情和共鳴。他被宋文帝征召入京,宋文帝問他“自南行來,何所制作”,他回答說:“《過廬陵王墓下作》一首。”(《文選》卷三十二《過廬陵王墓下作》,李善注)這一極不得體的回答無異于當面挑釁,是強烈的感情爆發(fā),也是鮮明的性格體現(xiàn),同時又表明了謝靈運熱衷于政治而缺乏政治家的起碼素質,否則就不可能這樣完全失去克制。
       
    詩人和政治家是兩回事,能夠做到“二難并”的杰出人物在歷史上并不多見。文學史家可以稱贊李白憂國憂民的抱負和兼濟天下的雄心,然而詩人李白真要當上宰相,十之八九會把事情弄糟,至少我相信如此。謝靈運和李白,在氣質上頗有共同的地方,不過由于時代和其他條件的差異而表現(xiàn)不同而已。傲視一切而偏偏要投身政治,李白遭際明時,還落一個流夜郎的下場,謝靈運的結局,即便沒有王弘、孟凱和其他什么人的落井下石,也早已洞若觀火的了。
       
     四、燥熱的化解劑——玄言、佛理
       

     謝靈運的世界觀,帶有鮮明的時代和階級印記。
       
     清談玄理是兩晉士族的一個重要標志。太元以后,謝氏家族以其政治上的地位而隱然在清談界執(zhí)麈尾,謝安、謝玄都是頗負盛名的清談家。到謝靈運兄弟一輩,由于《世說新語》沒有記載他們的談鋒,詳細的情況已經(jīng)很難了解,但是史籍中仍然可以見到一鱗半爪。《南史•徐羨之傳》記羨之與傅亮、謝晦宴聚,“亮、晦才學辯博,羨之風度詳整,時然后言”,《王惠傳》記謝瞻才辯有風氣,嘗與兄弟群從造惠,談論風起,文史間發(fā),惠時相酬應,言理清遠,瞻等慚而退”,“素不與謝靈運相識,嘗得交言,靈運辯博,辭義鋒起,惠時然后言。時荀伯子在座,退而告人日:‘靈運固自蕭散直上,王郎有如萬頃陂焉。’”可見謝靈運也不時參與清談,不過由于時代風氣的轉變,清談的內容,于辨析名理之外又間以文史,這種轉變,和詩歌中的“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也正相一致。
       
    湯用彤先生曾把魏、晉玄學分為四派,即王弼、何晏之學,釋氏所謂本無義;向秀、郭象之學,釋氏所謂即色義;心無義;不真空義。謝靈運不以玄學名家,但在作品中,“三玄”的哲理和語言俯拾即是。從作品所反映的思想來看,他對玄學的理解,大致在王何、向郭兩家的范圍之內而并不拘執(zhí)一端。
       
    謝靈運熟精玄理,但從反映于作品中的具體情況來看,他于玄理并不囿于煩瑣概念上的辨析而重在致用。魏晉玄學的四個派別,不論其本體論和社會觀的差別如何,歸根到底,都在經(jīng)濟上服務于自給自足的莊園制,政治上緩和統(tǒng)治集團的內部矛盾,思想上則是放浪形骸的興奮劑和克制燥熱的鎮(zhèn)靜劑。像謝靈運這樣熱衷仕進而又性格強烈的詩人,在人生道路上卻屢經(jīng)蹉跌,如果沒有玄理的化解,其后果就是更早地不為劉裕父子所容,或是徹底地陷于精神上的崩潰。謝靈運在詩篇里裝進那么多的玄理,正是緣情言志而不是無病呻吟。有的評論家對謝詩的“玄言尾巴”表示不滿,其實從山水和玄言的關系以及謝靈運本人對玄言的需要來說,即使是“尾巴”,也是詩篇本身的天然肢體而非硬安上去的義肢,試比較謝詩 和東晉其他玄言詩人的作品,問題不難清楚。至于對這些詩中的玄理在藝術上應該作什么評價,那是另一回事。
       
    正是從這樣的需要出發(fā),謝詩中的玄理體現(xiàn)了詩人謝靈運人生哲學中的一個重要側面,從《老子》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十九章)出發(fā),進入到“致虛極、守靜篤”、“歸根”、 “復命”的境界(十六章),回歸于自然。他用“居常以守終,處順故安排”(《登石門最高頂》)來自我譬解,用“矜名不足道,適己物可忽。請附任公言,終然謝天伐”(《游赤石進帆海》)來自我警惕,以期到達“未若當疏散,萬事恒抱樸”(《過白岸亭》)的自我滿足,王弼所謂“羨其朵頤而躁求,離其致養(yǎng)之至道,窺我寵祿而競進,兇莫甚焉”(《易• 頤》“觀我朵頤”注),郭象所謂“都忘內外,然后超然自得”(《莊子•齊物論》“吾喪我”注),被和諧地結合在失意的精神世界之中。
       
    這些玄理,也就是謝詩中一再出現(xiàn)的“理”的主要內容;而詩中的“情”,則是詩人的熱衷與狂傲、抑郁與焦慮。謝詩里經(jīng)常可以看到“理”與“情”的矛盾,并在多數(shù)情況下以 “理”勝“情”,獲得了暫時的解脫。在離建康出守永嘉時,謝靈運已經(jīng)悟出“含情易為盈,寡欲罕所闕”的道理(《鄰里相送至方山》),不過情理的交戰(zhàn)還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永嘉辭官歸始寧。“早聞夕飆急,晚見朝日暾。崖傾光難留,林深響易奔。感往慮有復,理來情無存”(《石門新營所住》),前四句是寫景的名句,用字的險仄可以見出心情的煩憂,卻由于玄理之來而得掃蕩以盡。同一時期的《石壁精舍還湖中作》和《從斤竹澗越嶺溪行》,情調要輕快得多,“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是“物賒于己,故理為情先”(《答僧維問》),“情用賞為美,事昧竟誰辨。觀此遺物慮,一悟得所遣”,則是心與物契,情理一致了。在玄理中,謝靈運找到了欣喜,也化解了痛苦。不過一旦痛苦過甚,麻醉劑也會失去作用:“理感心情慟,定非識所將。”(《廬陵王墓下作》)理勝而情不勝,謝靈運沒有能力對這種矛盾現(xiàn)象作出合理的解釋;“安排徒空言,幽獨賴鳴琴”(《晚出西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文學網(wǎng) 作者:沈玉成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