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靈運的政治態度和思想性格(6)
2012/4/23 18:06:0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射堂》),“安排去化”的玄理不再能說服自己,乃不得不借助于其他的排遣手段。
謝靈運的思想體系比較龐雜,除玄理而外,還曾受過很深的佛學影響。東晉時期佛教的發展和佛理的侵入清談,人所共知,無需贅述。謝靈運本人,少年時代曾信奉道教,很快又轉而奉佛,先后和名僧慧琳、慧運、曇隆、慧嚴、慧觀、慧睿等往來,《高僧傳》中記載過不少片段事跡。謝靈運并沒有專門闡述玄理的文章,但《廣弘明集》中卻錄有他的佛學論文《辨宗論》、《佛影銘》和為慧遠、曇隆寫的兩篇誄文。此外,他還曾和慧嚴、慧觀共同潤色過《大般涅槃經》曇無讖的譯文。經過潤色后的譯文比原譯遠為流暢優美,世稱南本,原譯則稱北本;又有《金剛般若經注》,已佚。
《佛影銘》和《慧遠法師誄》都是晉亡以前的作品,文章寫得很有文采,但于佛理并無發明。真正可以看成哲學論文的是《辨宗論》(包括答問)。
魏晉清談中有一個命題,即圣人是否可至。漢代以來儒家的基本觀點認為,圣人不能至,因此也不能學;佛教的基本觀點則認為,圣人(佛)可以至,其途徑是“祛練神明”(《世說新語.文學》)即不斷地修煉。晉末名僧竺道生獨標新義,認為臻至圣人的途徑在于“頓悟”而無關乎修行積累。這些不同的主張有其不同的社會背景,這里不必具論。謝靈運的《辨宗論》在竺道生的論點基礎上進一步作了發揮:
有新論道士,以為寂鑒微妙,不容階級,積學無限,何為自絕。今去釋氏之漸悟而取其能至,去孔氏之殆庶而取其一極。
二教不同者,隨方應物,所化地異也。大而校之,華民易于見理,難于受教,故閉其累學而開其一極,夷人易于受教,難于見理,故閉其頓了而開其漸悟。漸悟雖可至,昧頓了之實;一極雖知寄,絕累學之寄。
很明顯,謝靈運企圖折中儒佛,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統治中國封建社會的理論基礎——儒學的強大和穩固。雖然受到“異端”的沖擊而不被同化,相反還有同化“異端”的潛力,在此之前,應貞、向秀就標舉“孔、老可齊”,“儒道為一”(《辨宗論》),阮脩回答王衍“老莊與圣教”“將無同”(《世說新語•文學》),也可以說明這一看法。謝靈運強調“頓了”,但并不完全否定“漸悟”,從這層意思上說,似乎又是在調和頓漸,歸根結蒂,就是錢鍾書先生所指出的:“悟必須‘慧業’,故‘成佛’甚速,若夫不由慧生悟而只修行持戒,則能免于地獄諸苦惱而未遽得正果也。”“‘華民’恰與‘上根人’相當,而‘中根以下’者乃‘夷人’也。”(《管錐編》第四冊,第1292—1294頁)
這自然又是在為“第一流”人物作論證,舍甲族子弟和天才文學家如謝靈運而外,還有什么人有資格具有“慧業”呢?《南史》本傳:
(會稽)太守孟凱事佛精懇,而為靈運所輕,嘗謂凱曰:“得道應須慧業,丈人生天當在靈運前,成佛必在靈運后。”凱深恨此言。又與王弘之諸人出千秋亭飲酒,倮身大呼,凱深不堪,遣信相聞,靈運大怒曰:“身自大呼,何關癡人事!”
孟氏在當時不能列入甲族。顗兄昶,義熙間曾為尚書左仆射,盧循攻京畿,憂懼而死。孟昶是劉裕起兵反對桓玄的贊助者,孟顗大約也憑借這一層關系而為劉裕父子信用,謝靈運鄙視孟顗,認為像這樣的人不配具備慧業,也是很自然的事。
佛理之于謝靈運,不僅是玄言中的一種新鮮義理,也不僅是用來論證自己的高貴,更多的用處也像玄言一樣,可以溶解憤懣,沖淡燥熱。所以在《山居賦》中,佛理玄言混雜間出,既有“撫鷗□而悅豫,杜機心于林池”的解脫,也有“欽鹿野之華苑,羨靈鷲之名山”的向往。“觀三世以其夢,撫六度以取道。乘恬知以寂泊,含和理之窈窕”,更是玄佛一體。三世,佛家謂過去、現在、未來;六度,即忍辱、精進等六波羅密;恬知和理,則又來自《莊子•繕性》“知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神游于空無清靜之中,心寄于濁世浮生之外,謝靈運乃得以從容自適。《過瞿溪山飯僧》、《石壁立招提精舍》、《凈土詠》等詩篇,同樣體現了這種作用。他的絕筆《臨終詩》,“惟愿乘來生,怨親同心朕”,平生的恩怨統統消溶在“我佛慈悲,怨親平等”之中,從而獲得了心靈上的最后一次解脫。
中國的封建社會中,從來沒有一種意識形態可以徹底排斥取代儒家學說,在玄學最盛行的魏晉時代亦復如是。過于強調玄言佛理與儒家學說的對立而忽視它們之間的滲透,是一種偏頗的看法。政治、法律、道德、倫理、文學藝術的觀念和實踐之中,儒學的王統地位并沒有在根本上動搖,宋文帝立儒、玄、文、史四館,儒學仍然居于首列。從謝靈運本人來說,情況也不例外。表現于作品中的熱衷用世之情,處處都以儒家的學說作為理論上的依傍。反之,“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窮則獨善其身”這些原則,也可以當作精神避風港。這個問題比較清楚,無須再多作論述。
近幾十年來,對謝靈運的研究比較落寞,原因或許是對作品的思想內容不大好作恰當的評價。本文探討了謝靈運的政治態度、門第觀念、性格的特征以及玄言佛理對他的世界觀發生的影響,還來不及對謝靈運的詩歌作正面的分析,僅僅是期望通過這些探討,為研究謝詩提供一些知人論世的參考意見。不當之處,敬待指正。【原標題:謝靈運的政治態度和思想性格】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文學網 作者:沈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