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名士蔡邕家世及生平考述
2013/5/15 9:18:2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人,他生于東漢順帝陽嘉二年(133),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因董卓被誅受牽連,下獄而死,享年六十歲[1]。他的一生,大約與漢末順、桓、靈三朝相始末,正值東漢王朝從衰敗走向覆滅的時期。作為漢代乃至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通才式人物,蔡邕才華橫溢、學識淵博,舉凡碑誄、辭章、史志等,靡不精通;他工書擅畫、精于音律,兼及天文律歷、陰陽讖緯術數等,無不博洽。在文學上,他的碑誄、辭賦、詩歌等,對建安時期的“三曹七子”及以后的作家都有直接影響;在史學上,他立志撰集漢事,不僅參與了《東觀漢記》(1)的編撰,還親自撰寫了十志、《獨斷》(2)、《月令章句》等著述,給后來修《后漢書》諸家留下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他還擅長書法、繪畫、音樂等,在各個領域都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成就,代表著東漢時期的最高水平,不僅絕冠當時,且流風所及,影響深遠。在《后漢書》中,蔡邕的傳記占據了最長的篇幅,足以見證范曄及南朝時人們對他的重視程度。
總體來看,當前對蔡邕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幾個具體問題上,對于其人其文,學界還缺乏系統的、整體的全面關照,不僅缺少總體性的研究專著,對他的文學成就,也缺乏客觀的評價。本文以細致的文本閱讀為基礎,結合詳盡的背景史料分析,考察了蔡邕的家世及生平,力圖為客觀評價蔡邕及其文學成就、擯棄前人有嫌偏激的論調、準確認識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等進一步研究起到基礎性的作用。
1、生不逢時:蔡邕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
蔡邕生于東漢末年,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戰亂頻仍、災禍不斷的時期。首先,這一時期的自然災害十分頻繁,據《后漢書》、《東漢會要》、王先謙《后漢書補注》等相關資料統計:東漢195年的歷史中(25-220年),共發生自然災害達211次之多:其中地震50次,旱災49次,水災49次,蝗災39次,瘟疫14次[2]。僅漢安二年九月至建康元年正月(143-144年)的五個月中,涼州就地震180次,山崩地坼,房屋倒塌,人畜死傷無數(3)。其他如旱災、洪水、蝗蟲、瘟疫等頻頻爆發,生民凋敝,困苦不堪。與此同時,外戚與宦侍在爭斗中迭握政權,重大的宮廷政變屢有發生,也是東漢自和帝以來政局的特點。自孫程等十九名宦官因擁立順帝被同日封爵,繼而單超等五名宦官聯合朝臣翦除大將軍梁冀被封“五侯”;進而有曹節、王甫等十七名宦官因誅殺竇武和陳蕃而晉爵封侯。至靈帝末年時,漢初數目不超過十四人的宦官,已膨脹至兩千人(4)351,而靈帝則公開視宦官為“父母”[3],他在位的二十二年(168-189),不僅是宦官在東漢歷史上最長的連續統治時期,也是對黨人打擊、禁錮最為嚴厲的時期。闇主權閹、剝割萌黎,已經達到了極限,《后漢書·董卓傳》亦道:“每念靈帝,令人憤毒。(3)”
蔡邕正生活在這一時期,他生于順帝陽嘉二年(133),死于獻帝初平三年(192),享年六十。靈帝在位的二十二年時間,正值蔡邕的中年(自三十六歲至五十七歲),也是他一生的黃金時期。蔡邕早年曾數次婉拒了出仕的機會,直到靈帝即位的第三年,建寧三年(170)才應喬玄之辟,開始了他多災多難的仕宦歷程。而此時,正值外戚在和宦官的斗爭中逐漸敗落,權閹擅權,政治黑暗,世亂已呈,一面是黃巾已起,一面是豪強割據,時局危如累卵。作為一個才華橫溢而又期望匡時救世的士大夫來說,蔡邕意欲有所作為,可謂是生不逢時,正如王夫之所指出的:“桓,靈之世,士大夫而欲有為,不能也。君必不可匡者也;朝廷之法紀,必不可正者也;郡縣之貪虐,必不可問者也。(5)”以自己的學識、才華以及名氣和地位,蔡邕勢不可免地受到了牽連,被卷入復雜的政治風云和爭斗中。他的一生,名高難隱,隨亂世浮沉,動蕩而多舛,兩仕兩隱,兩次下獄,最終受董卓的牽連,死于王允之手。
2、“世載孝友,重以明德”:蔡邕的家世
蔡邕是陳留圉人,其故址在今河南開封東南。蔡氏一姓見于《史記·管蔡世家》,周文王第十四子蔡叔度生蔡仲明,受封于蔡,其后嗣遂以蔡為姓。至漢代,蔡氏已發展成為一個忠孝素著的名門望族。自西漢高祖時,蔡邕的十四世祖蔡寅,就因赫赫戰功而被封肥如侯,相關史籍記載如下:
《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有“肥如敬侯蔡寅。”惠棟《后漢書補注》卷十四:“前書《功臣表》曰:肥如敬候蔡寅,以車騎將軍破龍且及彭城侯千戶。邕之始祖也。”《元和姓纂》卷八:“周文王第十四子蔡叔度生蔡仲明,受封蔡。后魏趙所滅,子孫以國威氏。晉有蔡墨,秦相蔡澤。《漢功臣表》:肥如侯蔡演,演玄孫義。義玄孫勛,后漢為長安邳長,后征不起。勛曾孫攜……攜生棱、質,棱生邕,質始居陳留。(6)”
蔡邕的六世祖蔡勛,字君嚴。王莽時曾被授以厭戎連率一職,他立志不仕二姓,攜家人逃進深山隱居,后來受到了后漢光武帝的嘉獎,《后漢書·蔡邕傳》載:
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人也。六世祖勛好黃老,平帝時為郿令。王莽初,授以厭戎連率,勛對印綬仰天嘆曰:“吾策名漢室,死歸其正;昔曾子不受季孫之賜,況可事二姓哉!”遂攜將家屬,逃入深山,與鮑宣、卓茂等同不仕新室(3)。
蔡邕的祖父蔡攜,字叔業,順帝時曾以司空高第遷新蔡長。蔡邕的父親蔡棱,品行清白,字伯直,被命謚曰貞定公[4]。蔡邕的母親袁氏,也出身于閥閱之族,乃司徒袁滂之妹。他的叔父蔡質,字子文,靈帝時曾任尚書一職。
這樣的家世,正如蔡邕自己在《祖德頌》中所稱的“世載孝友,重以明德,率禮莫違”(7)3。他自己也曾撰文,追述先祖功勛懿德,稱:“豈是童蒙孤稚所克任哉?”
3 才高命舛,兩仕兩隱:蔡邕的生平
3. 1 博學篤孝,師事胡廣:素有令名的青少年時期
蔡邕從少年時即有令名,他較早喪父,母親也曾臥病三年,雖然時尚在“童蒙孤稚”之年,他也不解禁帶地侍奉病母達七旬之久,母喪之后,他又廬墓守孝,“動靜以禮”,有“菟擾其室,木生連理”的奇觀,甚為時人稱頌,《蔡邕傳》云:
邕性篤孝,母常滯病三年,邕自非寒暑節變,未嘗解襟帶,不寢寐者七旬。母卒,廬于冢側,動靜以禮。有菟馴擾其室傍,又木生連理,遠近奇之,多往觀焉(3)。
父母喪后,蔡邕依叔父生活,叔父蔡質,靈帝時曾任尚書,他們叔侄間感情十分深厚,《蔡邕傳》稱他“與叔父從弟同居,三世不分財,鄉黨高其義”。他自己《與人書》亦道:“邕薄祜,早喪二親。年逾三十,髩發二色。叔父親之,猶若幼童。居則侍坐,食則比豆。”蔡質于典章制度亦有一定研究,他著有《漢官典職儀式選用》[5]一書,故史學對蔡邕來說,可謂有一定的家學淵源。
蔡邕年少時,即顯示出了“通敏兼人,舉一反三”聰慧過人的資質[6],史傳稱他“少博學,師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文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