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名士蔡邕家世及生平考述(4)
2013/5/15 9:18:24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事敗露而被下獄處死。隨著主要政敵的死亡,蔡邕的生活處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他大致結(jié)束了“無餉不飽,永離歡欣(7)”的狀態(tài),在泰山羊氏等親友的資助下,有了一個較為穩(wěn)定的生存空間。
庭陬有若榴,綠葉含丹榮。翠鳥時來集,振翼修容形;仡櫳躺瑒訐u揚縹青。幸脫虞人機,得親君子庭。馴心讬君素,雌雄保百齡(7)。
《翠鳥詩》中所表達的,正是他此時較為輕松愉悅的情緒,這一只棲息于庭前石榴樹上的翠鳥,也象征著逃脫了仇敵追殺的蔡邕自己。但遠離了東觀的藏書,他續(xù)修漢史的事業(yè)無法繼續(xù)進行。
流寓江海的這十多年間,蔡邕不僅遇到了很多奇書奇事,他自己也留下了許多富于傳奇色彩的趣聞軼事,樂于撰集名士風(fēng)流的南朝人將其記錄下來,進而給他的生平蒙上了一層神秘的氣息。在吳地,蔡邕留下了不少關(guān)于音樂的佳話,他得遇焦木而制作出絕妙的樂器“焦尾琴”;他赴宴席時,隔窗聞琴音而感知殺機,遂中途回旋;他曾入青溪訪問世外高人,得《琴操》及琴譜而傳于后世;他入嵩山而得古人隸書,使自己的書法進一步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他感嘆于晚輩后進的聰慧,將自己的名字送給了弟子顧雍。這些奇聞逸事,被尚奇崇異的六朝人記錄下來,以正史、別傳、逸史的方式保留在典籍中,進而給這位曠世逸才的形象蒙上了一層傳奇性的色彩。重要的是,他在會稽時,得遇《論衡》、《詩細歷神淵》等,這些奇書,給他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帶來很多全新的思想觀念,使他對人生種種不平待遇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對曾深信不疑的神學(xué)和讖緯,他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而《論衡》一書,也隨著蔡邕的青睞而傳播開來,成為當時和稍后士人們心目中的“奇書”。
充所作《論衡》,中土未有傳者,蔡邕入?yún)鞘嫉弥忝赝嬉詾檎勚。其后王朗為會稽太守,又得其書,及還許下,時人稱其才進。戲曰,不見異人,當?shù)卯悤。問之,果以《論衡》之益,由是遂見傳焉?《后漢書·王充傳》注引《袁山松書》(3))
時人嫌蔡邕得異書,或搜求其帳中隱處,果得《論衡》,抱數(shù)卷持去。邕丁寧之曰:“唯我與爾共之,勿廣也。”(《后漢書·王充傳》注引《抱樸子》(3))
從《蔡中郎集》中,我們看到他時刻都還在朝廷高官的視野之中,他常常參與這些家族中人的葬禮,并應(yīng)命撰寫了典麗富瞻的碑誄銘誥等喪葬禮文,憑他此時的名氣和聲望,想要回到朝廷中謀求官復(fù)原職,也并非難事,但對蔡邕來說,“窮則獨善其身”則是在宦官持續(xù)專權(quán)時期最好的選擇,他對大漢王朝的那份赤誠和忠心,已經(jīng)永遠地成了個人的歷史。此時,他已近垂暮之年,卻依然只求“茍全性命于亂世”,隱逸田園。
3. 5 修史難成,身死名澆:從董卓強辟及下獄至死
“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如果不是中平二年(185)靈帝駕崩,外戚和宦官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爭斗,蔡邕可能就此隱居下去,終生與郭林宗、申屠蟠、姜肱等這類為他自己所贊頌的隱逸人士為伍。但隨著外戚何進與宦官的斗爭,董卓這位殘暴貪忍的軍閥借機挾武力登上了漢末的政治舞臺,他借口廢掉了少帝,自立陳留王為漢獻帝,將朝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董卓一面為被宦官殺害的竇武、陳蕃等人平反,一面擢用黨人、公卿弟子任職,擺出一幅除奸佞、安社稷、進黨人的姿態(tài),在這種情形之下,為了借幾個“名高”之士點綴粉飾自己的清流形象,他大征天下隱士為己所用。此時,飽經(jīng)政治憂患的蔡邕,已經(jīng)隱居多年,不愿應(yīng)征,董卓軟硬兼施,不惜以武力相威脅,《后漢書·蔡邕傳》載:
董卓為司空,聞邕名高,辟之。稱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舉邕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見敬重。舉高第,補侍御史,又轉(zhuǎn)持書御史,遷尚書。三日之間,周歷三臺。遷巴郡太守,復(fù)留為侍中(3)。
這是真正的暴戾強伉之徒,動輒威脅以武力滅其家族的軍閥。對于蔡邕來說,“學(xué)富名高”亦是致禍的根源,董卓篡權(quán)后,強力逼迫,終于迫使他到任。這一介武夫,竟也十分看重他的才學(xué),“厚相遇待,每集䜩,輒令邕鼓琴贊事,邕亦每存匡益。”當然,董卓也只是借蔡邕的名氣來裝點門面而已,不會真的對他言聽計從,蔡邕也知其“多自很用”,“恨其言少從”,深知董卓之輩難以久長,一直籌劃著脫身之計。他曾對從弟蔡谷說:“董公性剛而遂非,終難濟也。吾欲東奔兌州,若道遠難達,且遁逃山東以待之,何如?”遺憾的是,蔡谷卻認為:“君狀異恒人,每行觀者盈集。以此自匿,不亦難乎?”可見,名氣太大,形貌異于常人,想要退隱遁逃也不是件容易之事。
這一次蔡邕在朝僅四年時間,到了初平三年,王允與呂布等人密謀除掉了董卓。正在王允大計告成、洋洋得意的時候,蔡邕這位迂直的書生還對此感慨萬分,在王允面前發(fā)出嘆息,“殊不意言之而嘆,有動于色”,王允“勃然叱之”,斥責(zé)蔡邕“懷其私遇,以忘大節(jié)。今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陳辭謝,乞黥首刖足,繼成漢史。”士大夫等多有營救,太尉馬日磾則飛車馳往救邕:
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xù)成后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于后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zhí)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圣德,復(fù)使吾黨蒙其訕議。”日磾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長世乎?善人,國之紀也;制作,國之典也。滅紀廢典,其能久乎!”邕遂死獄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時年六十一。搢紳諸儒莫不流涕。北海鄭玄聞而嘆曰:“漢世之事,誰與正之!”(3)
剛愎自用的王允此時正欲樹立私人威信,聽不進任何人的意見,蔡邕遂死獄中,年僅六十。士大夫等人只能喟嘆道“滅紀廢典,其難長久”,為蔡邕的遭遇而慟哭流涕。兗州、陳留間皆畫蔡邕圖像,稱頌他“文同三閭,孝齊曾騫。”文學(xué)上將他比作三閭大夫屈原,孝德上視同曾參和閔子騫。
4、遭罹亂世,文多不傳:蔡邕的著述
蔡邕乃東漢學(xué)術(shù)大家,他一生涉獵極為廣泛,精通經(jīng)學(xué)、文學(xué)、史學(xué)、音樂、書法、繪畫,兼及天文律歷、讖緯術(shù)數(shù)等領(lǐng)域,著述也十分豐富,《后漢書·蔡邕傳》稱:
其撰集漢事,未見錄以繼后史。適作《靈紀》及十意,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因李傕之亂,湮沒多不存。所著詩、賦、碑、誄、銘、贊、連珠、箴、吊、論議、《獨斷》、《勸學(xué)》、《釋誨》、《敘樂》、《女訓(xùn)》、《篆勢》、祝文、章表、書記,凡百四篇,傳于世(3)。
蔡邕死于獄中,他身后既無可堪傳業(yè)的子孫為之整理遺稿,又處于動蕩不安的戰(zhàn)亂時期,經(jīng)過李傕之亂后,他的文稿多湮沒不存,實乃學(xué)術(shù)史上一大憾事。《后漢書·蔡邕
責(zé)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文學(xué)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