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漢末名士蔡邕家世及生平考述(5)

2013/5/15 9:18:24 點擊數: 【字體:

傳》稱各類文章有“百四篇”,或此時已有文集傳世,范曄亦曾見過,故能知大體篇數,但《蔡中郎集》何時成書、由何人編撰,現已無從考證。《隋書·經籍志》(13)著錄曰:“后漢左中郎將蔡邕集十二卷。”注:“梁有二十卷。錄一卷。”這樣看來,《蔡中郎集》應在南朝即有流傳。《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皆著錄為二十卷。《宋史·藝文志》題作十卷。《郡齋讀書志》卷十七別集類著錄:“《蔡邕集》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六別集類著錄:“《蔡中郎集》十卷。”現今傳世的《蔡中郎集》版本較多,就筆者所知,以明正德乙亥(1515)錫山華氏蘭雪堂活字十卷本為最早,在這一版本系統中,《四部叢刊》本屬最為常見。其他版本中,以楊以增海源閣刻本最為精審,許瀚著有《楊刻蔡中郎集校勘記》,今可見于四部備要本中;嚴可均輯本最為詳備齊全;汪士賢校刊《蔡中郎集》(明嘉靖三十七年序刊本)等各本(14)。今人鄧安生著有《蔡邕集編年校注》(7)一書,是迄今最為全面的一次對《蔡中郎集》的整理成果。
   
    蔡邕的其他著述,有《獨斷》二卷、《月令章句》十二卷、《琴操》、《勸學篇》一卷、《圣皇篇》一卷、《女史篇》一卷、《圣草章》一卷、《今字石經論語》二卷、十志、《班固〈典引〉注》一卷等[10]。
   
    5、結 語

    縱觀蔡邕一生,可謂多災多難、命運多舛,無意為官而禍患隨之,直言的代價便是十數年的流放,天縱英才卻修史無期,只能淪落天涯,流落江海,下獄致死。鯁直而天真的知識分子身陷末世宦海,注定了禍患亦將隨身。蔡邕的情況正是如此,他的一生,注定了將遍嘗他自己在《釋誨》中就已清楚表明過的種種禍患。他初時拒絕奉詔作鼓琴侍弄之臣,后又辭州辟讓與申屠蟠,“閑居玩古,不交當世”,作《釋誨》一文,譏諷“務世公子”“睹曖昧之利,而忘昭晢之害;專必成之功,而忽蹉跌之敗”的行為,高揚自己“眇翩翩而獨征”的志向。但是,雖然明知亂世功名之禍患,但這樣的博學之士,又怎么能夠完全忘卻世情、隱逸終老?何況才子總難免有些兼濟天下的政治幻想,本著以學救世、拯溺扶危的理想,蔡邕終于受喬玄之征辟而出仕,官至議郎,著述東觀。但在閹尹擅權的朝廷中,若不能茍且取容,便無容身之地。天真而率性的知識分子,涉足末世宦海,一如狂風疾雨中的小舟,任憑命運的簸弄,最終難免傾覆的結局,這是末代士子的共同命運,蔡邕亦不例外。他一時“感激忘身”,遂因金商門“答詔問災異”而得罪,幾遭棄市,九死一生,幸遇赦免,又被迫“亡命江海”十數年,原欲保全性命,終老泉林,但才高豹隱難,禍仍未已,為“高名”所累,被董卓脅迫為官,“三日之間,周歷三臺”,封侯晉爵,欲逃遁亦不能,及董卓頹敗,復受累下獄而死,修史未成,“名澆身毀”。既知世事險惡卻因“名高”而難隱,隨一己之“意氣”而進退,終招其辱,蔡邕的一生,乃是一幕亂世書生的命運悲劇。范曄的《后漢書·蔡邕傳論》曰:“意氣之感,士所不能忘也。流極之運,有生所共深悲也。(3)”而王夫之的《讀通鑒論》卷八“順帝”條則稱:“蔡邕意氣之士也,始而以危言招禍,終而以黨賊逢誅,皆意氣之為也。(5)”范曄和王夫之,一褒一貶,然而對蔡邕的命運悲劇,他們都以“意氣”二字總結,可謂不刊之論。
 
    *作者簡介:陳海燕(1978-),女(漢族),湖北襄樊人,博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漢魏六朝文學及文獻學研究。
 
參考注釋
[1] 關于蔡邕享年的詳細考證,參見陳海燕的博士論文《蔡邕研究》,四川大學, 2009年。
[2] 數據轉引自章曰春、韓曉娟的論文《自然災害與東漢神學的嬗變科學與無神論》,載于《科學與無神論》, 2006年第6期。
[3] 《后漢書》卷七十八《宦者列傳》曰:“(靈帝)常云:‘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宦官得志,無所忌憚。”
[4] 《后漢書·蔡邕傳》曰:“父棱,亦有清白行,謚曰貞定公。”李賢注引“邕祖蔡攜碑云:‘……長子棱,字伯直,處俗孤黨,不協于時,垂翼華發,人爵不升。年五十三卒。’《謚法》曰:‘清白守節曰貞,純行不差曰定。’”
[5] 蔡質所著《漢官典職儀式》一書久已亡佚,清人孫星衍輯有《漢官典職儀式選用》,見《平津館叢書》。
[6] 王先謙《后漢書集解》引惠棟曰:“《邕別傳》曰:邕與李則游學,時在弱冠,始共讀《左氏傳》,性通敏兼人,舉一反三。”
[7] 蔡邕撰寫《獨斷》一書的動機及該書的內容、性質等,參見陳海燕的博士論文《蔡邕研究》,四川大學, 2009年。
[8] 蔡邕所正訂是《五經》或《六經》文字,經學研究者對此論之甚詳,詳見《隸辨》卷七,也可參考陸侃如《中古文學系年》上冊,第258、259頁。
[9] “十志”在《后漢書》本傳中作“十意”,當是漢桓帝名“劉志”,為避諱起見改稱“意”,但蔡集各個版本中不盡一致,為統一起見,本文在論述中一律作“十志”。
[10] 關于蔡邕的著作及版本情況,劉躍進先生《蔡邕著述摭錄》(《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2002年第4期)已有較為詳盡的論證,本文茲不贅述。
 
    參考文獻
    (1)劉珍.東觀漢記[M].吳樹平,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7.
    (2)蔡邕.獨斷[M].四部叢刊影印上海涵芬樓影常熟瞿氏鉄琴銅劍樓藏明弘治癸亥刊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
    (3)范曄.后漢書[M].李賢,注.北京:中華書局, 1965.
    (4)崔瑞德,魯惟一.劍橋中國秦漢史[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
    (5)王夫之.讀通鑒論·順帝[M].北京:中華書局, 1975.
    (6)王先謙.后漢書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 1984.
    (7)鄧安生.蔡邕集編年校注[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8)陳海燕.蔡邕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2009.
    (9)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0)紀昀.欽定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 1997.
    (11)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49.
    (12)蕭統.文選[M].李善,注.影印嘉慶十四年胡克家本.北京:中華書局,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文學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