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長老會駐安陽牧師明義士(1885~1957),從1914年開始考察殷墟收購甲骨。在外國人中,明義士私自收購甲骨最多。1917年他自稱收藏甲骨5萬片。后來又將小屯村出土的一坑甲骨全部購買,實際上他所購藏的甲骨超過5萬片。其中一部分非法運往國外,一部分埋在山東濟南齊魯大學的一個教師住宅的地下室。1952年開展“三反”運動時,當事者英國林森(字仰山)交待此事。遂挖出140多箱古物,內有甲骨8080片,其中有字的共3668片。另外,未運走留在國內的還有南京博物院2369片,北京故宮博物院20364片。據說,明義士購藏的甲骨,在軍閥混戰時期被毀掉一部分,具體數字不詳。
日本人林泰鋪從1905年開始搜集甲骨,1918年還親臨安陽殷墟了解甲骨及其它古器物的出土情況,并私自收買甲骨和古器物。三井源右衛門、河井荃廬、堂野前種松等人也通過各種渠道收購一批甲骨。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流散到國外的情況,據著名的甲骨學家胡厚宣統計:日本12443片,加拿大7802片,英國3355片,美國1882片,聯邦德國715片,蘇聯199片,瑞典100片,瑞士99片,法國64片,新加坡28片,比利時7片,南朝鮮6片。12個國家和地區共收藏2.67萬片。殷墟出土甲骨的其余部分分藏于中國大陸和臺灣及港澳地區。
甲骨文的發掘與研究
殷墟甲骨文從1899年被王懿榮發現,至今共出土甲骨15萬片以上,著錄甲骨文資料的專著已達百種。甲骨文的發現與研究,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互為促進。其間,經歷了非科學發掘時期、科學發掘時期和進一步發展時期3個階段。
非科學發掘時期
這個時期,小屯村民私挖甲骨售與古董商,再轉賣給私人,同時大批甲骨流散國外。主要研究成果是甲骨出土地的考定和文字的釋讀。
小屯村民的私人挖掘 1899年甲骨文被發現后,國內一些學者多方購買收藏,尤其是外國人的染指,使甲骨售價日益增漲。古董商便云集小屯村收購轉賣,促使村民大肆挖掘。
據《甲骨年表》和《甲骨學六十年》記載,1899年至1928年春,小屯村民有9次較大規模的挖掘。
第一次,約在1899年至1900年。王懿榮從古董商范維卿和趙執齋手中購買的一批甲骨,范維卿為端方收購的,可能均為小屯村民所挖掘。
第二次,1904年冬,地主朱坤率佃農在小屯村北洹河南岸朱氏土地中,搭席棚,壘爐灶,挖掘甚久,獲甲骨數車。霍文元、劉金聲等與朱坤因挖掘之地發生爭執,雙方械斗不可開交,只得到縣衙解決,縣署遂下令禁止挖掘。這次挖掘出的甲骨為羅振玉、黃浚、徐枋,美國的方法斂,英國的庫壽齡、金璋所收藏。
第三次,1909年春,小屯村前張學獻地內,因挖山藥溝發現甲骨。村人聞訊后相約到此地挖掘,獲“馬蹄兒”及“骨條”甚多。特別是“骨條”,是胛骨刻辭較多者。這次村人挖掘,未經張學獻允許,其母大罵,雙方毆打致頭破血流,后經人調停,雙方才罷休。
第四次,1920年北方5省遭旱災,小屯村民為生活所迫,不約而同到村北洹河岸挖掘甲骨出售,借以度日。附近的不少村民也參加挖掘。
第五次,1923年春,張學獻在村中的菜園內挖掘,雇何國棟為幫工,出土2塊有字的大骨版。何國棟暗記下挖掘地點。
第六次,1924年,小屯村民在筑墻時發現一坑甲骨,其中有不少大塊,全部由明義士私自收買。第七次,1925年,小屯村民在村前大路旁挖掘,獲甲骨數筐,其中胛骨有長至尺余者,多售與上海古董商。
第八次,1926年3月,張學獻被土匪綁票,需用巨款才能將人贖回。小屯村民乘機與張家協商,在其菜園內挖甲骨對半分,張家應允。參加者有數十人,忽然塌方,將4人埋于土中,經搶救才免于死亡。這次挖掘因此而結束,所挖掘的甲骨都被明義士收買。
第九次,1928年春,安陽駐軍馮玉祥部與退守河北復來反攻的奉軍交戰,使小屯等村農民不能按時播種。4月戰事結束,村民無以為生,相約在小屯村南路旁及麥場中大舉挖掘,所得甲骨多數售與上海、開封商人。
以上這9次是小屯村民自發的結伙挖掘。此外,個人也以挖掘甲骨出售來謀生。還有個別人以挖掘甲骨出售為終生職業,如李成專業理發,業余就挖掘甲骨出售。
小屯村民挖掘的甲骨賣給古董商或明義士,其中有一部分被運往國外,使中華民族的文化珍品受到嚴重損失。為使世人認識甲骨,一些學者在積極搜集的同時,開始著錄成書,刊行問世。
殷墟甲骨文的第一部著錄書是《鐵云藏龜》,著者劉鶚。他從自己購藏的5000余片中,挑選1058片,編成《鐵云藏龜》6冊,1903年由抱殘守缺齋石印出版。書中雖未對甲骨文作深入研究,且又印刷不精,拓本漫漶不清,但它是甲骨文發現以后的第一部著錄書,在甲骨學發展史上具有開創之功。
羅振玉的甲骨文著錄書主要有:
《殷墟書契》,亦稱《殷墟書契前編》,8卷,1913年以珂羅版精印出版,收錄甲骨2229片。
《殷墟書契菁華》,1914年出版,收錄甲骨68片,其中4片大的牛骨,正反兩面都有字,為武丁時期。其上刻的字筆鋒雄勁,大字涂朱,內容豐富,記事詳細,不僅是重要的史料,而且也是罕見的藝術珍品。
《殷墟書契后編》上下2卷,1916年3月影印本。收錄甲骨1104片。
另外,還有明義士的《殷墟卜辭》(1917年),收錄甲骨2369片;姬佛陀的《戩壽堂所藏殷墟文字》(1917年),收錄甲骨655片;王襄的《簠室殷契征文》12卷(1925年),收錄甲骨1125片,按內容分為天象、地望、帝系、人名、歲時、干支、貞類、典禮、征伐、游田、雜事和文字。日本的林泰輔編《龜甲獸骨文字》(1921年),收錄甲骨1023片。
甲骨出土地點的考定 甲骨文發現后,由于學者的購藏和外國人的收買,使甲骨的售價日增。古董商為了壟斷甲骨的轉售,以便從中牟取暴利,有意把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點隱瞞起來,訛言出土于某地某地,使人們一時信以為真。如甲骨文的發現者王懿榮認為甲骨文出土于河南湯陰。劉鶚也相信甲骨文出土“在河南湯陰縣屬之古牖里城”的傳言。羅振玉也說:“光緒己亥,予聞河南湯陰發現古龜甲獸骨。”他還講了關于甲骨文出土于湯陰之說的由來,“龜甲獸甲,濰縣估人始得之,亡友劉君鐵云問所自出,則詭言得之湯陰。”羅振玉受“估人諱言出衛輝”說的影響,一度認為甲骨文出土于河南衛輝。某些外國人,如日本的林泰輔在其《清國河南湯陰發現之龜甲獸骨》(1909年)和富岡謙藏在《古羑里城出土龜甲之說明》(1910年)中,都將湯陰視為甲骨文的出土地。美國方法斂輕信古董商趙執齋之言,把衛輝府附近的古朝歌城當作甲骨文等古物的出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