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文字乙編》上、中、下3輯 上輯1948年10月出版;中輯1949年3月出版;下輯1953年12月出版。董作賓編著,上輯有董作賓序。3輯全部為拓本,是殷墟第13~15次發掘所得甲骨中的9105片。極少數朱書者為影印。每片編號下皆附有坑位登記號。
另外,河南省博物館發掘殷墟獲甲骨計3656片,選其中800片編為《殷墟文字存真》1~8集(1931年),930片由孫海波編為《甲骨文錄》(1938年1月)。
傳世甲骨的著錄書 主要有董作賓的《新獲卜辭寫本》(1928年12月),收錄甲骨381片;容庚的《殷契卜辭》(1933年5月),收錄甲骨874片;羅振玉的《殷墟書契續編》(1933年9月),收錄甲骨2016片;商承祚的《殷契佚存》(1933年10月),收錄甲骨1000片;方法斂的《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1935年),收甲骨1687片。
甲骨文分期斷代的研究 董作賓1931年在《大龜四版考釋》中提出坑層、同出器物、貞卜事類、所祀帝王、貞人、文體、用字、書法8項標準,對甲骨文進行斷代。特別是首創“貞人說”,作為甲骨文斷代的一個重要標準。1933年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中,將殷墟出土的殷代甲骨文分為5個不同時期,即第一期:武丁及其以前的盤庚、小辛、小乙;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分期的標準有10項,即世系、稱謂、貞人、坑位、方國、人物、事類、文法、字形、書體。將殷墟出土的10多萬片甲骨文,分為前后5個不同時期,不僅對研究商代后期各階段的歷史,而且對探討文字體、文例的變化發展都有重要意義。《甲骨文斷代研究例》的發表,是甲骨文研究中一件劃時代的大事。
郭沫若對甲骨文的研究 郭沫若從1928年開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研究甲骨文,并用甲骨文材料探討商代歷史。在甲骨文研究方面,不僅結出豐碩之果,而且開創了新局面。
1927年以后,郭沫若旅居日本,潛心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同時注意搜集研究殷墟甲骨文,并用甲骨卡辭的資料研究商代歷史。1930年3月出版《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其中《卜辭的古代社會》即以甲骨卜辭為資料闡述商代的社會面貌。
《甲骨文字研究》,1931年出版,共收考釋文章17篇。1952年重印時,刪去9篇,加1篇共9篇,又加重印弁言。在弁言中講,通過考釋文字“來了解殷代的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和意識形態”。另外,在文字考釋上也有創見。
《卜辭通纂》,1933年5月日本東京文求堂影印出版。郭沫若編撰該書的目的是“選擇傳世甲骨之精粹者,重新加以排比之,并一一加以考釋,以便觀覽。”正文著錄甲骨792片(書中編號為800片,但缺340~347號),按干支、數字、世系、天象、食貨、征伐、田游、雜纂編排。別錄之一著錄甲骨42片,別錄之二著錄甲骨87片,均為照片,是日本11家藏品。考釋中有不少新見解,且簡明通俗,是初學甲骨文的一部較好的入門書。
《殷契粹編》,1937年5月日本東京文求堂石印。1965年5月科學出版社出版。1965年新版拓片印刷清晰,又按甲骨原形拓出,因而有的拓片字數增加,胡厚宣考釋新增的字列表附書后。全書由于省吾校閱,于氏的一些看法,錄于眉批。該書收錄的甲骨從劉體智所藏選1595片,加以排比和考釋。該書與《卜辭通纂》著錄的甲骨都是1928年前傳世的精品,其中不少是羅振玉諸家所未知或遺誤者,又考釋多有創見。所以,兩書出版后,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胡厚宣甲骨文著錄 抗日戰爭期間出土甲骨的搜集和著錄,胡厚宣作出了重大貢獻。抗戰勝利后,胡厚宣從四川到京、津、滬、寧一帶,努力搜集流散的甲骨并予以整理,50年代先后出版:《戰后寧滬新獲甲骨集》(1951年4月),收錄甲骨1141片;《戰后南北所見甲骨錄》(1951年9月),收錄甲骨3276片,大部分為第一次著錄的新材料;《戰后京津新獲甲骨集》(1954年),收錄甲骨5642片;《甲骨續存》(1955年),上編2冊為拓本,著錄甲骨2755片,下編1冊為摹本,收甲骨998片,全書共著錄甲骨3753片。
胡厚宣在搜集著錄甲骨的同時,還結合甲骨文資料,對商史和甲骨學中許多重要課題進行全面研究。據統計,到1949年10月,他的論著達54種,其中不少名篇收入《甲骨學商史論叢》,這部被譽為甲骨學史上“空前的金字塔式的論文集”,在中外學術界產生了很大影響。《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1944年3月),收論文20篇,如《殷代封建制度考》、《殷代婚姻家庭宗法生育制度考》、《甲骨文四方風名考證》、《武丁時五類記事刻辭考》。《甲骨學商史論叢》二集(1945年4月),收入《卜辭中所見之殷代農業》、《氣候變遷與殷代氣候之檢討》等論文。
胡厚宣對殷墟甲骨文搜集、著錄和研究付出了辛勤勞動,作出了很大貢獻。陳子展在《題戰后南北所見甲骨錄》一文中談到殷墟甲骨文研究作出巨大貢獻的人物時說:“堂堂堂堂,郭董羅王,君不見,胡君崛起四君后,丹甲青文彌復光。”“四堂”即:郭鼎堂(沫若)、董彥堂(作賓)、羅雪堂(振玉)、王觀堂(國維)。胡君即胡厚宣。
抗日戰爭爆發后至1949年10月,殷墟甲骨文著錄書主要的還有:黃浚《鄴中片羽》初集(1935年),收甲骨245片;二集(1937年8月),收甲骨93片;三集(1940年1月),收甲骨215片。唐蘭《天壤閣甲骨文存》(1939年4月)收甲骨108片。金祖同《殷墟遺珠》(1939年5月),收甲骨1459片。孫海波《誠齋殷墟文字》(1940年2月),收甲骨500片。胡厚宣《卜辭同文例》(1940年) ,收甲骨273片。李旦丘《殷契摭佚》(1941年1月),收甲骨118片。胡厚宣《甲骨六錄》(1945年7月),收甲骨659片。金祖同《龜卜》(1948年1月),收甲骨125片。外國有方法斂《甲骨卜辭》七集(1938年),收甲骨527片,《金璋所藏甲骨卜辭》(1939年),收甲骨484片。梅原末治《河南安陽遺寶》(1940年),收甲骨149片。同時,不少學者還對甲骨文例、碎片拼合、著錄書中重片的校對和商史中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撰寫了專著和論文,考釋的字數也增加了,如朱芳圃《甲骨學文字編》(1933年),收單字956個,孫海波《甲骨文編》(1934年),收單字1006個。
繼續深入發展時期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對殷墟的考古發掘和保護。從1950年開始,國家陸續頒布一系列關于文物保護的政策法令。1959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殷墟建立了工作站,對殷墟進行考古調查與發掘。1961年,國務院公布殷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