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甲骨文的發現與研究(6)

2013/6/3 15:24:19 點擊數: 【字體:

的《古文字學導論》,中華書局重印唐蘭的《殷墟文字記》等。

   一些工具書的再版與出版

   孫海波的《甲骨文編》經修訂增補,于1956年由中華書局出版,該書取材40本著錄書,比1934年初版時增加了32本,基本上將50年代以前出版的甲骨著錄書均收集在內。所收字也比過去增加。高明的《古文字類編》,1980年由中華書局出版。介紹甲骨學和甲骨學論著書目的著作也先后出版,如胡厚宣的《五十年甲骨文發現的總結》、《五十年甲骨學論著目》于1951年出版。

   《殷墟卜辭綜述》

   陳夢家著,1956年7月科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是一部較系統地總結1899~1956年間所出土的甲骨資料及研究成果的巨著。作者在利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研究甲骨文的體會,對殷墟甲骨文的發現、甲骨刻辭的內容及研究的經過和結果,進行了全面的總結,提出了不少新的見解。它在甲骨學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迄今仍有重大影響。

   《建國以來甲骨文研究》

   王宇信著,1981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該書系統而扼要地介紹了新中國成立30年來,我國學者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對甲骨文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臺灣和香港學者的重要貢獻

   臺灣和香港的學者為殷墟甲骨文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董作賓有關甲骨文研究的著作不少收于《董作賓先生全集》(1977年11月臺灣藝文印書館印行)。嚴一萍著有《續殷歷譜》(1955年10月)、《中國書譜殷商編》(1958年9月)、《集契匯編》(1969年6月)、《美國納爾森美術館藏甲骨刻辭考釋》(1973年1月)、《甲骨集成》第一集(1975年)、《甲骨綴合新編》(1975年6月)、《鐵云藏龜新編》(1975年7月)、《甲骨學》(1978年2月)、《北京大學國學門藏殷墟文字考釋》(1980年9月)、《甲骨斷代問題》(1982年8月)。金祥恒著有《續甲骨文編》(1959年10月)。

   《殷墟文字丙編》,總編輯李濟,編輯董作賓、石璋如、高去尋,著作者張秉權。3輯6冊,1957年8月至1972年出版。該書是由《乙編》及其編余的甲骨拼對復原,重新傳拓、編輯,并加以考釋而成。

   《甲骨文字集釋》,李考定著,1965年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輯出版。1970年10月再版。該書所收甲骨文字皆據孫海波的《甲骨文編》及金祥恒的《續甲骨文編》所輯。

   香港學者饒宗頤著有:《日本所見甲骨錄》(1956年6月)、《巴黎所見甲骨錄》(1956年12月)、《海外甲骨錄遺》(1958年)、《殷代貞卜人物通考》(1959年11月)、《歐美亞所見甲骨錄存》(1970年)。

   外國學者對甲骨文的研究

   外國一些學者致力于甲骨文研究,發表了不少論文和專著,使甲骨學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學科。如日本1951年建立甲骨學會,創辦了會刊《甲骨學》;貝冢茂樹著有《古代殷帝國》(1957年12月)、《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甲骨文字》(1959年)、《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甲骨文字釋文篇》(1960年3月)、《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甲骨文字索引》(1968年3月)、《中國古代再發現》(1979  年4月);白川靜著有《甲骨文的世界——古代殷王朝的構造》(1972年2月);伊藤道治著有《故小川睦之輔氏藏甲骨文字》(1966年)、《大原美術館所藏甲骨文字》(1968年)、《藤井有鄰館所藏甲骨文字》(1971年)、《日本所見甲骨錄》(1977年);島邦男著有《殷墟卜辭研究》(1958年7月)、《殷墟卜辭綜類》(1967年11月,1971年增訂再版);松丸道雄著有《日本散見甲骨文字搜匯》(《甲骨學》7~12號連載)、《關于殷墟卜辭中的田獵地——從另方面研究殷代國家構造》(1963年)、《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圖版篇》(1983年3月)。美國的吉德煒著有《商代史料——中國青銅時代的甲骨文》(1978年),周鴻翔著有《商代帝王本紀》(1958年)、《美國所藏甲骨錄》(1976年)。加拿大學者許進雄著有《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1968年6月)、《明義士收藏甲骨文字》(1972年)、《殷墟卜辭后編》(1972年3月)、《卜骨上的鑿鉆形態》(1973年8月)、《明義士收藏甲骨釋文篇》(1977年)、《甲骨上鉆鑿形態的研究》(1979年3月)、《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1979年6月)等。

   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應用于甲骨文研究

   從1973年開始,國內外有人在甲骨斷片綴合中使用電子計算機,盡管這是一種嘗試,但它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其應用于甲骨學研究中開辟了新途徑。

  甲骨文檔案庫

   在殷王宮殿區出土甲骨文15萬多片,其中發掘有三個比較大的甲骨文堆,一個在小屯村北 ,一個在小屯村南,一個在小屯村東南,即花園莊村東。這可能是我國最早的王室甲骨文檔案庫。

   商朝人迷信神鬼天帝,遇事都要向神鬼天帝卜問。甲骨文就是占卜后的刻字記錄。我國古有三旬,夏曰《連山》、商曰《歸藏》、周曰《周易》。在商朝后期進行這種占卜活動,當為《歸藏易》。占卜用具是用龜甲和牛肩骨等,占卜主要過程是在占卜之前,先把龜甲或牛肩胛骨鋸削刮磨整齊,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鉆出圓形的深窩或鑿出梭形的淺凹槽。通過一定的宗教儀式,把要卜問的事情向神鬼交代清楚之后,用燃燒著的木枝在圓形深窩的中央或梭形凹槽處進行燒灼,于是在甲骨正面的相應部位,就會顯出裂紋來,這稱卜兆。占卜的人根據這種裂紋來判斷事情的吉兇。占卜完畢,有時用刀子把占卜的兇吉情況及應驗與否的結果刻在卜兆的近處 ,有時也用朱或墨書寫在甲骨上面。所以,甲骨文也稱卜辭。刻有卜辭的甲骨 ,被收藏在檔案庫里,妥善地保存起來。

   甲骨文是從一個偶然機會中發現的。1899年,在北京做官的金石學家王懿榮,從一味中藥“龍骨”上面發現刻有一種不認識的文字。經過他和專家們的研究,才弄清這種“龍骨”,有的是龜甲,有的是牛肩胛骨。后來,人們就把刻有文字的甲骨叫甲骨文。通過了解,才知道這些甲骨文是從河南安陽小屯村挖掘出來的,從而引起了考古學界的重視。

   1936年春季,在小屯村北發掘一個甲骨坑,即YH127號窖穴。坑內甲骨全部從小屯運往南京,在室內進行整理,共有甲骨17096片,經過粘對后,合成整版的共有320多版,半完整和接近半完整的有520版,記錄著武丁時期的許多活動,可能是武丁王室的甲骨文檔案庫。在這個坑中,還埋有一個身體蜷曲側臥的死者,很可能是這個檔案庫的管理人員。1973年在小屯村南地又出土甲骨7150片,其中刻字甲骨5041片,提供了不少新資料,從地層上證實“組卜辭”屬于武丁時期。1991年9月,在小屯村東南 ,即花園莊村東,又發掘一個甲骨堆。共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卜甲1558片,上有刻辭的574片;卜骨25片,上有刻辭的5片,共計刻辭甲骨579片。其甲骨以大版卜甲居多,完整卜甲有300多版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華夏經緯網 2011-11-1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