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穎超和趙清閣的友誼(2)
2013/7/23 9:59:0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常常可以身在住地,遠眺海天一色,使我得到情操陶冶,開闊胸懷。站在渤海灣之濱,也常想到在黃浦江邊的你。今年的氣候各地多雨高溫,上海也未能避免。你的身體一向虛弱,望你多多保重,余言不盡,后會有期,見面再作長談吧!代問阿姨(注:指趙清閣保姆吳秀英)好!
緊緊地握手!
(注:以下為鄧親筆)你想念著和想念你的大姐
鄧穎超
一九八五年七月廿六日
在這封信的上方鄧穎超還親筆寫上“寄上住地幾朵野芝麻花作紀念又及”。
這年10月,鄧穎超又親筆給趙清閣寫信。1985年10月3日至4日的信中寫道:
我每次看到桂花時,總想到你的。去秋在廣州,又折了一枝,壓書中,等回京后寄給你,但回京正(整)理書籍,已忘記在[哪]一本書中,只好作罷,現聯想起來,補告你了,只好自慰心意已到,自解自慰而已——一笑!
1987年6月,趙清閣的長篇散文《親人》脫稿,該文詳細敘寫了鄧穎超與趙清閣的友誼及她對趙清閣等文藝工作者的關懷、愛護。這年12月《人民文學》全文刊發。
1988年5月22日,趙清閣應陽翰笙夫婦之邀,千里迢迢,專程看望他們和鄧穎超。這次,趙清閣在京共計住了20天。前十天住在陽翰笙家,后十天改住中直機關招待所,距鄧穎超的住處更近。鄧穎超曾多次約見趙清閣并留吃便飯。6月6日(陰歷五月初九),趙清閣74歲壽誕,鄧穎超就特地邀請趙清閣到家中吃飯,為她祝壽。趙清閣感激之至,遂做七絕一首:
迢迢千里吾探親,
七四京華度誕辰。
傾杯共酌長壽酒,
攜游南海暮程春。
6月11日晚上,趙清閣又在鄧穎超家吃了頓便飯,兩位老人促膝談心。談話中,鄧穎超把周恩來青年時代使用的銅鎮尺(上刻:“浮舟滄海,立馬昆侖”,并題有“此十年前翔宇贈余之言也。丁卯夏樸山志。”)贈送給了趙清閣。這是周恩來1927年送給鄧穎超的,鄧穎超把這一珍貴文物送給趙清閣卻暗含了很深的意義。
趙清閣已決定13日返滬,向鄧穎超告別,兩位老人依依不舍。趙清閣說:“只要不死,再來看您。”鄧穎超也說:“只要不死一定來接待你。”但這一次卻是她們最后一次見面。
1989年9月初,趙清閣被診斷患有乳腺癌,必須切除。20日,趙清閣入院手術。第二天,鄧穎超就托人送來花籃和蛋糕。陽翰笙、冰心也十分關心,紛紛寄錢來(注:后來錢均為趙如數退回)。10月23日,鄧穎超又托人從北京帶來壓花丹桂一枝,磁帶錄音口信一盒。這時,趙清閣正在恢復中,于是向醫院請了假回家放聽。鄧穎超說:
你手術的每個關鍵,我都知道,當時恨不能在手術室外等著你,看看你從手術室出來是什么樣子?但這只是一種心愿,也是一種安慰。希望你永遠堅強,經住考驗,繼續取得征服病魔的勝利,繼續筆耕。為你壓了一枝丹桂,供你雅玩。你在臺灣《聯合報》(注:指1989年6月18日刊發的《睹物思人——憶張恨水先生》)寫的文章我看到了,思想意識很好,這樣的文藝交流工作做一點是可以的。
這對于趙清閣來說無疑起了很重要的精神治療作用。趙清閣逐漸痊愈。
1992年7月11日,下午,趙煒打電話通知趙清閣,鄧穎超于當日晨6時病故。趙清閣失聲痛哭,她為失去一位親人、知己、領袖而哀傷,更為鄧大姐病中自己未能親躬探望而深表遺憾和內疚。趙煒告訴她,是鄧大姐有意不讓她知道,怕她旅途勞頓累了身子。趙清閣立即發去唁電致哀。
1992年7月18日晨,鄧穎超骨灰按其生前遺囑運往天津,由秘書趙煒、高振普護送撒向海河。
此后,趙清閣更加勤奮寫作,又寫了許多有較高史料價值的回憶文章。1999年11月27日趙清閣病逝于上海華東醫院,享年85歲。
鄧穎超對趙清閣的關心、理解、愛護和她們之間所建立的親如姐妹的友誼將為后人傳頌。(摘自2004年2月6日《文匯讀書周報》)作者:張彥林【原標題:鄧穎超和趙清閣的友誼】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2004-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