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帛書內容大意是說在天地未形成,世界處于混沌狀態之時,先有伏羲、女媧二神,結為夫婦,生了四子。這四子后來成為代表四時的四神。四神開辟天地,這是他們懂得陰陽參化法則的緣故。由禹與契來管理大地,制定歷法,使星辰升落有序,山陵暢通,并使三陵與江海之間陰陽通氣,當時未有日月,由四神輪流代表四時,四神的老大叫青干,老二叫朱四單,老三叫白大木然 ,老四叫墨干。
一千數百年后,帝俊生出日月。從此九州太平,山陵安靖。四神還造了天蓋,使它旋轉,并用五色木的精華加固天蓋。炎帝派祝融以四神奠定三天四極,人們敬事九天,求得太平,不敢蔑視天神,帝俊于是制定日月的運行規則。
后來共工制定十干、閏月,制定更為準確的歷法,一日夜分為霄、朝、晝、夕。[5]
在這篇我們可以看到的中國先秦惟一完整的創世神話里,它記載了伏羲、女媧、禹、契、帝俊、炎帝、祝融、共工等傳說人物。其中,伏羲、女媧先天地而存在,結為夫婦,生四子而開天辟地、通九州、安山陵、協陰陽,制定日月(自然)運行規則和歷法,是典型的創世神話,說明伏羲、女媧是共同的創世英雄。
2.華夏始祖與伏羲大約同時的女媧,也是一位創世神,而且她與伏羲兄妹成婚,共同繁衍了人類,因而,他們又被尊為華夏民族的始祖。女媧事跡大約與伏羲同時出現,《禮記?曲禮》:“女媧之笙簧”。《山海經?大荒西經》:“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關于女媧創世的神話,《淮南子》記載最詳,她曾“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這位創世神又是始祖神。《風俗通義》:“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者綆人也”。文獻中伏羲、女媧兄妹成婚主要見于唐代李冗的《獨異志》:“昔宇宙初開之時,有女媧兄妹二人,在昆侖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妹上昆侖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于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今時人取婦執扇,象其事也”。唐盧仝《與馬異結交》:“女媧本是伏羲婦”。在傳世文獻典籍中,明確記載伏羲、女媧兄妹成婚的傳說,雖然遲到唐代才出現,但早在漢代甚至戰國時代即已流行,并有確鑿證據。一是現已發現的大量漢代畫像石(磚),多有伏羲、女媧蛇身人首的交尾形象。而且此類形象的畫像石(磚)在我國各地均有大量發現。二是前引戰國楚墓帛書中關于伏羲女媧二神婚配生子的考古學資料。三是早在商代已有伏羲、女媧交尾圖出土,張光直認為:“安陽西北岡殷王大墓出土木雕中有一個交蛇的圖案,似乎是東周楚墓交蛇雕像與漢武梁祠伏羲女媧交尾像的前身”。[6] (P226-227)因此,伏羲、女媧兄妹成婚繁衍人類的始祖神話,并非出自唐代或漢代,而是早在與伏羲、女媧事跡的出現幾乎同時的戰國時期即已存在了。
文獻中又有伏羲“制嫁娶,正姓氏”,“女媧禱祠神,祈而為媒因置婚姻”的記載。結合伏羲出生的感生傳說,伏羲、女媧兄妹成婚,以及他們制嫁娶,置婚姻,改革婚姻制度的內容,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時正是遠古時代由族內婚向族外對偶婚過渡的時代。因而伏羲、女媧作為人類始祖,被我國許多民族尊為始祖,他們是中華民族最早和最具廣泛代表性的始祖。
3.華夏人文初祖從伏羲傳說的演變及發明創造可知,其文化創造的內容幾乎包括了遠古時代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具體有畫八卦、造書契、結網罟、取火種、造甲歷、制嫁娶、創禮樂、設九部、制九針、立占筮等內容,故有人稱伏羲是“一個非凡的文化英雄,而且是一位無與論比的科技領袖,科學、文化、藝術、冶金、歷法包括婚姻禮教等,所有的文明都沐浴過他神性的光輝。……我們稱伏羲為科學大神、文化大神、哲學大神、音樂大神、宗教大神”。[7]誠如斯言,伏羲作為創世神和華夏始祖,在人類邁向文明征途中他帶領先民仰觀俯察,認識和征服自然,創立各種名物制度,發明不少生產技術,雖然后世傳說中伏羲發明創造的內容有附加成份存在,但他作為古圣先王中第一位創制英雄,引導華夏先民告別洪荒,邁向文明并取得不少文化創造,則是確信無疑的。因此,伏羲是我國遠古時代文明初創的杰出代表,是華夏民族最早的人文初祖。
三、伏羲時代臆測見諸史乘的伏羲傳說雖始于戰國,但在近幾十年來由于考古學的突飛猛進,為我們從更久遠的時代探究與伏羲直接或間接相關的文明信息,提供了材料和線索,從而使我們在遠古時代序列中確定伏羲時代有了可能。伏羲以龍為圖騰,始畫八卦,這在近幾十年來考古發掘中有大量資料為證,主要有以下幾端:
(1)1987年,河南濮陽市西水坡仰韶早期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三組用蚌殼砌成的龍虎圖案。其中,編號為M45的第一組墓葬中,在墓主東西兩邊分別有用蚌殼砌成的龍形圖和虎形圖,經碳14測定,其墓葬距今約6460±135年 [8] ,早于傳說中的五帝時代。
(2)1994年,在遼寧阜新縣沙拉鄉查海村發掘的原始聚落遺址中,其中心部位有一長達19.7米,寬1.8~2米的石塊堆塑龍。龍頭、身石塊堆砌厚密,尾部石塊較松散,呈巨龍騰飛之勢。該遺址經兩次碳14測定加樹輪校正,年代分別為7600年、7360±150年。[9]其存在年代早于西水坡。
(3)近年來,在內蒙古敖漢旗小山趙寶溝出土了6800年前褐陶尊上的雄性野豬龍;還在遼西葫蘆島市連山區塔鄉楊家洼子發現了兩條8000年前的鴨嘴巨龍。[10]
(4)據唐蘭先生研究,距今8000~7000年間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文化是伏羲遺存;距今8000~6500年的東部濱海前大汶口(青蓮崗)文化是伏羲支裔少昊羲和氏遺存。[10]在賈湖遺址的23座墓內,出土了多為二、四、六、八偶數組合的龜殼,大都裝有數量不等、顏色不一的小石子,可能是進行龜占的工具。“這種龜占八卦可能就是伏羲時代的原始八卦。由此可見,賈湖遺址出土的龜占工具和卦象文字,為伏羲氏‘畫八卦,造書契’的傳說提供了堅實可信的考古學證據” 。[11]
(5)在安徽含山凌家灘新石器文化墓地出土了一件精致的玉龜和一塊玉版上所刻的歷法圖。“這些距今4500~5000年的遺物,經專家研究,當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當時表示四時歷法的原始的‘八卦圖’” 。[12]
(6)上世紀80年代在遼西喀左東山嘴和牛河梁發現的紅山文化遺址,是距今約5000年的具有原始宗教性質的大型祭祀場所,它集廟、壇、冢于一地,其布局是沿S形太極曲線和伏羲先天八卦分布的,女神廟的位置和建筑形制印證了《周易?系辭》中關于帝的記載,故紅山文化先民已具備了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