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蘭蘭《致教育部的一封公開信》,已在其微博置頂。目前,微博已轉發8600余次,評論近1500條。
不少家長看后,表示說出困惑與無奈,指揮棒不變的情況,“我們又能作何選擇?”
這聲反問的背后,又有著怎樣的無奈故事?本報記者與兩位家長深度對話,聽聽她們的心聲。
樊他*的兒子,剛經歷過小升初,升入初一。本以為,小升初的殘酷,已告一段落,但卻發現,陷入了另一個漩渦。她的敘述,充滿了矛盾與糾結。
“為了孩子獲得優質資源,我從他2年級時便開始準備小升初。打聽名校們都喜歡怎樣的孩子,分別看重什么獎狀。這樣,兒子就有時間,可以依照要求慢慢準備。”
可是,光靠學校這些時間,要拼過別人怎么夠?大家都在上培訓班,你不上你就落后。為了上好學校,也一定要自己下功夫。
雖然,學校的作業,也花些時間。樊媽媽兒子的動作還算快的,鄰居女兒,小學作業就要做到10點。
所幸的是,兒子如愿進了那所名牌民辦初中,但他的成績不穩定。
每周,老師都會給家長一個反饋單,一大張紙。上面有孩子的考試情況,除了班級名次,家長們還會去打聽孩子的年級排名。如果不打聽,總感覺不踏實。
“有時,我也在想,只要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身體好,對自己有準確的定位就好。畢竟,成績,也不是唯一。可是……”
八成孩子在上補習班
史他*的女兒,已念高中。談及女兒的初中三年,她仍不斷嘆氣。
“你知道她3年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嗎?初一還有理想,初二陷入迷茫,初三為家長學習。她的個子,在初一之后,就沒長過。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睡眠不足。”
女兒初一剛進去時,是班上的前3名,后來跌出前5,再后來,跌出前10。她自己的自信,也一點點被打擊。那時,班上有80%的孩子在上補習班。史媽媽沒辦法,也只能給她報了。
初三那年,她每晚11點做完作業。可這還不算遲的。據孩子講,班上那些想進前三所重點高中的孩子,沒有在12點前睡覺的。
其實,孩子她們真的沒有太多的自由,沒有什么樂趣。一切,都在往功利的路上走。僅有的操場活動,體育課,也在為達標而鍛煉。
她唯一的愛好,就是樂團排練。初三那會兒,她會對媽媽說,‘媽媽,我有兩天沒拉琴了,就讓我拉10分鐘的琴吧。’
“現在的孩子,真的挺可憐。我想,家長也可以幫他們平衡下。有些作業,真的沒有必要重復,孩子只要掌握理解了就行。有時候,我還會模仿她的字跡,幫她寫作業。她做這些無意義作業的時間,還不如多睡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