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美妙的詠嘆感恩的禮贊——論當代女詩人藍藍的創作特征

2013/7/29 18:06:18 點擊數: 【字體:

    論文關鍵詞:藍藍  詩歌意象  自然  感恩
  
    論文摘要:在新時期的詩歌浪潮中,藍藍是一位有影響的女詩人,她的作品以素樸、純粹的情緒,簡潔、舒展的句子,寧靜、單純的音響,向人們展示著淳樸真摯的內心世界,充滿了愛與美的意趣。后期的創作風格出現了轉變,進一步擴張了詩歌的可容性,拓展了詩歌空間。
   
    曾有位詩人豪放地說過,沒有人配受創造者的稱號,唯有上帝與詩人。上帝也好,詩人也好,他們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創造,以自己的方式創造一個個獨立自足的世界。這種創造,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獲得的過程,如詩人藍藍在其《短句》中所說,“我將是你獲得世界的一種方式”。
   
    站在我們面前的這位抒情詩人—藍藍就用她的創造獲得了這個世界。藍藍原名胡蘭蘭(1966一),1980年發表了處女作《我要歌唱》,從此開始了她的寫作生涯,陸續在1989年、1993年、1997年出版了詩集《含笑終生》、《情歌》、《內心生活》。在中國當代詩壇中,她的詩純真、樸素、蘊含著神性,就像一塊透明水晶發出霞彩而素樸的光芒;在讀者心中,又似一條真誠的陽光河,在心靈原野上涌動著,照耀和洗滌了人們虛浮躁動的心,讓人一下子回到從前的本真,體悟著生活的真善美。
   
    在本文中,筆者試從她的詩歌意象、詩歌精神、詩歌背景及話語的轉變幾個方面來探求她的詩歌創作特征。
  
    1從大地到夭空
  
    藍藍詩歌的主要基調是對鄉村、對大自然的記憶。“那些鄉村事物,它們的類屬和存在的意義是那么確切、具體。它們的生長與土、陽光、雨水、氣溫及人類保持著那么美妙的聯系。站在鄉村的土地上,你會感覺到在文化意義上她的的確確是一個中國人,甚至沒有被包裝、設計后炒賣出去的危險。況且由于她的靈魂對自身生命來歷的刻骨銘記,鄉村在她的內心中,早已化作了一片被情感和忠貞所懷抱的本土化物象,甚至是一個適意的精神家園。結果,幻象與表象的集合,構成了她鄉村生活詩作的特殊韻味與魅力”。
   
    在藍藍的詩歌中經常看到的是和她一道生存著的自然:陽光、大地、鳥、樹木、冬日的雨或雪。她的世界是馬蓮草、紅櫻花、草幕、鳳仙花、牽牛花、杜鵑、野葬菜、油菜花、蘆葦、絲瓜花、紅覓菜、紅紅的燈籠花統治的世界,白天有候鳥飛過,夜晚有螢蟲的光芒。比如在《哀歌》中:“是的,我居住的地方叫大鋪村/家家種著低矮的草毒/是的,紅紅的草幕/大地深處舉起的:嘴唇。”在《在我的村莊》,村莊與作者已融為一體,那個美好的村莊,一群鳥又一群鳥飛來,風告訴頭巾:夏天就要來了,中午時分,兩只鶴鶉追逐著鉆人草棵,而麥娘草在田頭,守望著五月孕穗的小麥。在她的詩歌中出現最多的意象是那些和諧的、密閉的、帶有一點安靜和隱秘意味的自然景致,如“星星。一顆。還有一顆。/每夜它等你。/等你看它一小會兒。用a時,你在燈下寫:/滿天的星光—/你臉紅。你說謊話。廣它在夜風中等你。/靜靜唱著燦爛的歌。”(《多久沒有看夜空了》)
   
    藍藍的詩總在提醒人們低下頭顱,彎下身軀,垂下眼睛,去關注腳下的事物。“所以你要溫存待人,輕輕走道”(《我喜歡你》),放低姿態,關心平常的生活及其細屑的事物。藍藍喜歡寫微小的事物,她相信小問題、小東西的意義,“所有的問題都是在最小的問題里藏身”f2l。一些微小的事物在詩人內心撥出輕微的聲響,具細小流水般的音樂性,象蜘燦兒和“熟睡的小蟲的巢”、小黃花和野菊花,壁虎和螞蟻等等,而這些往往又是日常生活的平庸得被一些人所鄙夷、唾棄的不足道的事物。如《一穗谷》:“每種事物中都有一眼深井。/一穗谷,你的井豎在半空中。/’它幽暗,使四周的光/圍攏。(那里,一個宇宙魚群在水底穿梭而鳥兒落在枝頭)/你的葉柄下有一口泉水/在星辰和星辰間走動。/而你包裹漫漫長夜的果實/在光輝中成熟。耳戈頭朝下傾聽,一穗谷/泥土深處整座森林的/風聲……。”微小事物的聲音是微弱的,需要凝神諦聽,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敏感方能分辨。在寧靜之中,這些景致,似乎總有一條幽雅的小徑,以一種安靜與隱秘的方式通向詩人的內心,在字里行間彌散出來對美麗自然的感激與贊美。詩人感覺到了這些細小的生靈每一秒都在破滅,她為這些小生靈憂傷地嘆息、。但也正是這些小生靈們賦予了詩人以存在的喜悅,賦予了無限的恩惠。所以她要為他們歌唱和禮贊。這是對自然本源的一種崇拜。“他們不知道恩賜來自于何處Z憫卜林每年都欣然結出甘甜的果實”(《漂往遠海》)。

    作為自然詩人,藍藍的詩來自于大地,帶著泥土濃郁的氣息。她仿佛是大地向往天空的女兒,與四季的生命親切的感應和交談著:春天—“春夜,我就要是一堆金黃的草/在鐵路旁的場院/就要是熟睡的小蟲的巢/ %}沒有離開過,我還沒有愛過。”(《春夜)))夏天—“那些梧桐葉洲降屬于一張臉的月光偷去/但它漏下了星星之屋角蟋蟀的叫聲。”《夏夜)))詩歌充滿著天真的童趣。秋天—“在深秋我聆聽/大地召喚樹葉和雨水的聲音耳髦聆聽死去的人們/在我身體里走動的聲音石午許多多的聲音。”(《秋歌)))冬天—“和這個冬天一起消失的/不止是落葉門;止是曾在五月開花的/矢車菊用了不再有戀愛的人石青再讓雪紛紛飄下/蓋在我湖澤的胸腹/我那從盲人眼中流下的淚水。”(《立冬》)。
   
    在藍藍的感覺里,土地上的時光是靜止不動的,拒絕流淌,年年歲歲的鳥雀和莊稼總能認出行走在小路上的詩人,“沒有歲月之隔/只有大河村,這一動不動的滔滔長河”(《大河村遺址》)。“那時遠山對夕陽說/你又來了嗎”(《流年里》),時光是輪回的。即使在多年之后,藍藍站在鄭州市《經七路》上,依然想到的是土地,“而從前它是一行悄悄的腳印/穿越齊腰深的麥田……”。即使在“鄭州商業喧鬧的大道”上,她的眼里也只有“五顆紅柿子”(《柿樹》)。“下午。鄭州商業區喧鬧的大道。/汽車。人流。排長隊人們的爭吵。/警察和小販爭著什么。/電影院的欄桿旁子一親愛的,這兒有棵柿樹/有五顆微紅的果實。撼及色的天空和人群頭頂/五顆紅柿子在樹枝上—/親愛的,它是%}座城市的人性。”藍藍在城市的日常喧囂中,因為瞥見柿樹上的五顆紅色的柿子,發現了城市的人性。
   
    藍藍的詩歌意象并非是令人心顫的強烈的事物,而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卑微的事物,事實上,愛日常生活,愛微不足道的事物,比愛空洞的精神和偉大神圣的事物更難。藍藍能從平庸瑣碎的日常生活中發現著詩意,在無奈嘆息中領略著美妙。這或許就是藍藍的生存方式,雖不是唯一的方式,但卻是獨特的和彌足珍貴的。
  
   2感恩與關懷
   
    藍藍在她的詩歌中抒發著對土地、陽光、水流、四季、日月的無限感恩之情,因為它賦予了這些黃皮膚揮灑汗水,從泥土里收獲糧食的權利,也賦予人們飲食中的思想和對待自然的方式。比如在《晚間的仰望和禱告》詩中,寫道:“我要贊美他月卜使陽光透進盲歌手的心房/.··…我要尊崇他用卜憑了慈愛贖回絞索的人/..·…我要唱頌他}h給我詩歌和拯救··…州我要祝謝他}h給我們水和糧食……”藍藍穿行于莊稼,樹林,時光之間,象天籟一般清幽高遠,有著暗中向上的力量與趨勢,她寫的是人間煙火,但深處卻脫盡煙火之氣,象田野越遠越接近天空,象田野間那摸不著的上升的霧氣。“象一束光/照亮了屋頂和瓦松i亮了我?”無疑這束光便是神性之光,“樹神們從高崖上俯下身來/還有白頭的農神扶著銀犁”(《看啊!是我最先說出了你》),這便是藍藍所呼喚并看見的神性,藍藍田園情懷中的神性意識,是對造物的敬畏、感恩和贊美,如《漂往遠海》中“所有親切的令人懷念的時光雞紛歸來滬簇擁在船舷周圍/我們熱淚盈眶深深謝禱祝福的大音/在最后的一刻如期降臨”。所以此情并不寒冷高峻,而是充滿人情味。藍藍對天空的仰望,不是逃離大地之后的向往、故作姿態的飛翔,而是感悟及情感的升華。在《孩子的孩子》中詩人寫道:“那在高處君臨萬物的慧日可曾望見/我像廢墟中孤立的石柱那般虔誠壽絕內心充滿著感激和難言的幸福/像香柏樹和玫瑰承接著甘露”。在藍藍的詩里,她否棄了對生活的詛咒和惡意的抱怨,重新定義了抒J清:用感恩的語氣和姿勢,重新給了抒情以頭垂向大地般的意向,而不是昂首仰望星空。
   
    當然,抒情在藍藍那里,不僅僅是垂首的祈禱,也是深深的絕望。因為周圍的世界,是這里和現在,但它們也是那兒和永遠。樹木,草叢,溪流,陽光,愛人,時時刻刻地在消逝著,即使源泉涌流不息,但這涌流和波浪也會在霎間相繼消逝。“那消逝的一切哪兒去了鷹絕們懷著痛苦相思著無限眷戀著用寸時刻刻追憶那剛剛走過的心跳和話語用腸不斷凋謝不斷開放的奇妙的花朵”(《永別在清晨》)。然而,人們總是在自然的生命一步一步走向終點時,才剛剛開始去理解生命、愛情和這個世界,同時也理解了它的轉瞬既逝。敏感的藍藍不能平靜的接受這一切,于是,對生命的熱愛變成了一種疼痛,一種絕望,更由傷逝而升華為幸福。如《孩子的孩子》詩中“在那無際的胸懷中召也白哲的肩膀裸露在上帝的豎琴上/宛女口最樸素的盛裝/眾神啊/你們如何贊美這完美的奇跡/}(p何挽留這奇妙的節日啊?”“啊,痛苦使痛苦變得比美更美/比繁茂的森林更歡樂”等等。在藍藍的詩句中,我們可以體會出這種情感:既然認定了最終要徹底放棄一切,我們更需要對生命的感恩,對生命給予更多的關懷,這樣我們才會在永恒的流逝中將所體驗到的一切都視為盡善盡美。
   
    “在九十年代,‘詩的個人化’成為詩界的普遍公識,這在中國詩史的總體上看,可以說是對近代以來詩超負荷的社會承諾的大的匡正,個人化使詩最后擺脫了社會意義的籠罩,但也留下了巨大的隱患。自此以后,詩人關心的只是自己,而對自己以外的一切淡漠而疏遠,相當部分的詩成為詩人對于小小的自我的無休止的‘撫摸’。既然詩人只關心自己,于是公眾也就自然疏遠甚至拒絕了詩。由于詩人對詩持刻意的非審美化的態度,以及對詩的口語化的偏頗的提倡,詩流為最平常的‘說話’,甚至向著粗鄙化陷落……不美之詩,缺乏抒情性的詩鋪天蓋地地占領和籠罩,造成了生態的失衡,這也最后損害了業已形成的多元并生的格局和秩序。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2010-11-0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