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是個怪物,總要催生派系,彼此斗來斗去,沒完沒了。這種情況,唐初尤甚。從武后直至玄宗,各種勢力紛紛登臺,一會兒皇后掌權,一會兒倖臣得勢,有時公主也囂張。與政敵共事其實很難,如果戰斗,生死難料;如果妥協,反倒成了同伙。姚先生的辦法仍然是變通,不輕易出手,不單個作戰,有限度地抗衡,以求削弱對手,保護好自己。在他那里,變通已成了另類武器,充滿彈性。他也如同武功絕倫的高人,手無一物,別人卻奈何他不得。
武后時期,張易之兄弟得寵,許多人忙著巴結,也有官員與之勢不兩立。姚崇走的是中間路線,靈活相處,表面上湊合,有時也強硬。某次,張易之有事要辦,求到姚先生門下,老姚沒幫忙,好說歹說也不給面子。不久后,司刑少卿桓彥范等5大臣聯手,決定向張氏兄弟下手。姚先生喜歡借助外力,積極參與謀劃。事成后,武則天讓位,中宗掌權,功臣們興高彩列,個個升官晉爵。姚先生雖有功,卻為武則天退位而雙淚橫流,有人看不慣,將老姚貶為刺史。傳統認為,此次被貶,是老姚預先看到了危險,以流淚的方式,求得自保。此說并非沒有道理,以當時的局勢論,雖然二張死了,武則天退了,但武三思還在,存在著強力反彈的可能。事實也正是這樣,不久后,5位功臣遭武三思陷害,唯有姚先生提前退場,免掉一劫。睿宗登基之后,太平公主得勢。公主是武則天女兒,也是皇帝親妹,立過大功,懂點兒政治。憑借這些資本,她插手朝政,有時甚至撇開皇帝,遇事自己拍板。她的親信遍及各個角落,7位在職宰相,5位專聽她的吆喝。姚崇知道自己搞不過人家,還是沿用老辦法,不正面交手,而是左剝右削,有限度地弱化公主特權。他曾建議皇帝,讓公主去外地享受榮華富貴。事兒雖沒辦成,老姚也沒傷筋動骨,只是去了外地就任刺史。
變通有時會走向權術
權術是官員的武器,也是處置矛盾沖突的常用手段。姚崇善變,自然懂點兒權術。他的權術靈活多樣,因人而異,大都比較克制。姚先生和張說有積怨,張說當宰相時,姚崇在同州做刺史。玄宗繼位后,提出用姚崇為相,張說不高興,百般阻撓,想把事情攪黃。皇帝不上當,堅持用了姚宗。張說心虛,為了安全,和岐王拉上了關系。張說沒料到,此舉給姚先生提供了口實。姚崇對皇帝說:岐王是您的愛弟,張說是輔臣,兩人搞在一起,可能對朝廷不利。話說得含混,意思卻明白。玄宗一點就透,馬上把張說貶為相州刺史。用同樣的方法,姚崇讓劉幽求也吃了苦頭。劉任過宰相,后改任太子少保。新崗位輕閑,沒權沒勢,劉郁悶,人前背后發過牢騷。有人舉報說劉幽求心懷不滿,有“怨望語”;实垡宦牼蛠須,要求有關部門嚴查速辦。這時,姚先生說了話,大意是:離開相位做了閑官,有點兒想法是人之常情,何況人家還立過大功,千萬不能處罰太重!這段話,明著是為劉幽求說情,實際上卻肯定了劉有不滿情緒。結果,劉被貶外地,郁郁而死。有時,姚做得更妙,本來錯在自己,他卻能變來變去,變得主動,讓別人受罰。魏知古原是小官,經姚先生推薦提攜,當了宰相。因工作分工問題,兩人有了矛盾。彼時,魏知古在東都洛陽主持吏部工作,恰好姚的兩個兒子也在東都當官。倆小子仗著父親對魏知古有恩,不知深淺,一味請托賣官兒。魏知古不動聲色,如實向皇帝匯報,指望一舉搞掉姚崇;实垡灿腥,選個閑聊的時候,故意問姚先生有幾個兒子,官居何職?皇帝算定,姚崇肯定替兒子說好話。但姚先生太精了,馬上看穿了內幕,說自己倆兒子都不爭氣,肯定給魏知古找了不少麻煩;实蹎枺“卿安從知之?”姚說:“知古微時,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為知古必德臣,容其為非。”皇帝由此做了反向判斷,認為姚先生大公無私,魏知古卻有負于姚。末了,姚崇安然過關,魏知古卻被降職。本文摘自《為官的智慧》,作者: 陳曉光【原標題:唐玄宗時名相姚崇如何對付政敵:知變通 懂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