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曹靖華出生于盧氏縣五里川鄉路溝口村。他自小愛讀書,7歲時就把《三字經》背得滾瓜爛熟。1916年,曹靖華考入開封省立第二中學。1919年在席卷全國的“五四”運動中,他與進步同學成立了“青年學會”,并創辦《青年》雜志宣傳“五四”精神。1921年,曹靖華到上海外語學社跟楊明齋學習俄語。當時的外語學社實際上就是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基地,他在此加入了青年團,并被派往莫斯科東方大學讀書。在莫斯科,他受到瞿秋白同志的引導和幫助,因此成為瞿秋白的摯友。1923年回國后,他翻譯的蘇聯作品《蠢貨》被瞿秋白發表在《新青年》雜志上。瞿秋白對曹靖華說:“中國的文藝田園太貧瘠了,希望你做一名引水運肥的‘農夫’。”自此,曹靖華開始了他翻譯大量蘇聯革命文學作品的生涯。
北伐戰爭爆發后,1925年曹靖華受李大釗派遣,赴開封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蘇聯顧問團翻譯。其間,他將魯迅的《吶喊》推薦給瓦西里耶夫。瓦西里耶夫讀后很感興趣,遂把其中的《阿Q正傳》譯成俄文本。曹靖華為作者和譯者之間傳遞信件,從此與魯迅開始了友誼關系。當年,他參加了文學研究會,和魯迅、韋素園、李霽野等在北平成立了“未名社”。
大革命失敗后,曹靖華再一次赴蘇聯,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列寧格勒東方語言學院及國立大學任教。他再一次受瞿秋白委托,把介紹蘇聯革命文藝作品和文藝理論當作革命政治任務來完成,并鼓勵他“給起義的奴隸偷運軍火”。于是,曹靖華便開始大量翻譯蘇聯革命著作,并寄給魯迅,再由魯迅轉給已經回國的瞿秋白。
1933年,曹靖華回國,應范文瀾之邀,先后在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民國大學、東北大學任教,積極宣傳抗戰,啟迪青年向往革命。1936年的“12·9”運動中,曹靖華所在學校有數十名學生被捕,他積極設法營救;北平地下黨與上海臨時黨中央的聯系,也是他通過魯迅先生設法做接線工作。直到魯迅去世,他在與魯迅11年的交往中,共收到魯迅的信件292封。
1937年“七七事變”后,曹靖華隨校遷到西安,后又到重慶。在周恩來的直接提名和領導下,他參加中蘇文化協會和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的工作,主編“蘇聯抗戰文藝叢書”。他在險惡的環境中堅持翻譯,短短5年時間共譯出《列寧的故事》、《列寧格勒日記》、《保衛察里津》、《鐵流》等30余部300多萬字作品,極大地鼓舞了成千上萬的讀者投入到黨所領導的革命洪流之中。林伯渠曾說,參加過長征的老干部,很少沒有看過《鐵流》這類書。在此期間,他又創作了《抗戰三年來蘇聯文學之介紹》、《論達卡耶夫》、《高爾基生平》、《抗戰以來蘇聯文學在中國》等文章,并與茅盾、郭沫若等進步作家親密合作,用刊物和作品鼓勵大眾奮起抗戰、保家衛國。1945年8月,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期間,與曹靖華進行了親密交談,還提到了曹靖華的父親曹植甫,并對老人表示了深深的敬意。
新中國成立后,曹靖華曾出席在布拉格、巴黎同時召開的保衛世界和平大會,參加全國第一屆政協全體會議、開國大典等。他先后當選為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擔任中蘇友好協會全國理事會理事兼北京市分會副會長及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世界文學》主編等,晚年還擔任第五屆、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顧問、魯迅博物館顧問等職。 ■ 金光【原標題:一代宗師曹靖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