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我的歌劇表演沒有歌唱家!”——普西尼。
引言:一個巨大的“朱載堉泡沫”
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他的作品里說:“(明朝皇太子)朱載堉發明的十二平均律,現在誰也不能推翻它、動搖它,全世界文明各國的樂器,有十分之八九都要依著他的方法制造”;朱載堉是“東方文藝復興式的圣人”、“真正的世界歷史文化名人”。于是,自1980年代開始到現在,報刊媒體和對外宣傳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朱載堉做了“中國第五大發明”的故事,譬如:
•朱載堉在全世界率先計算出了十二平均律的音分值。這一研究成果早于德國人韋克麥斯特約100年,比巴赫的第一部《十二平均律鋼琴曲譜》就更早了。朱載堉首創的十二平均律,是被后來認定為國際通行的標準音調。
•朱載堉的十二平均律發明揭開了音樂世界的新篇章。沒有十二平均律,我們欣賞不到帕瓦羅蒂演唱時由C大調到G大調那巧妙的過渡;沒有十二平均律,許多鍵盤樂器也就無法調音;沒有十二平均律,世界音樂之父巴赫的第一首鋼琴曲也就不可能問世。巴赫是“鋼琴之父”,朱載堉就是“鋼琴鼻祖”。
•朱載堉有關音樂十二平均律的發明,被西方人稱之為中國人的第五大發明。朱載堉的發明使歐州人建立了一個富麗堂皇的音樂殿堂,并給今天的世界留下浩若繁星的音樂珍寶。
等等、等等。一個巨大的“朱載堉泡沫”出現了,直到現在還在不斷膨脹。然而,那些吹泡沫的說法是錯誤的,是不符合歷史也不符合當前的事實的。
巴赫作品與朱載堉十二平均律無關
所謂“十二平均律”,就是試圖在一個八度內把樂音分成十二個音程完全相等的定音音律、第八個樂音的數值總是第一個音的兩倍。
巴赫的相關作品集原文不叫《十二平均律鋼琴曲譜》,其樂理依據也跟朱載堉的十二平均律沒任何關系:“十二平均律”的英文是“Equal Temperaments”,德文是“Gleich-Schwebende Temperatur”。而巴赫那套作品的英文名稱是“Well Tempered Clavier”、德文是“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把巴赫那套作品翻譯成“十二平均律鋼琴曲譜”是錯誤的,嚴重誤導了社會和許許多多的人。
目前,還沒有看到“Well-Temperaments”的確切的官方中文術語翻譯,一些人直譯為“好音律”來區別于“十二平均律”。根據巴赫作品思路和音樂史料及作品分析,本人感覺,“Well-Temperaments”說的是足夠完美完善和藝術個性很強的音律系統,不但包括有一定自由度的定音選擇、而且包括樂理規則。此外,“Clavier”也并非特指鋼琴,而是鍵盤樂器的統稱。因此,本人暫且稱之為“完美律”,即把巴赫那套作品暫且翻譯為《完美律鍵盤曲》;以后看到找到已有官方中文術語,再改正過來。不管怎樣,看本文的時候,請讀者以英文原文為準,其很明確地標明了“Well”和“Equal”是兩個不同概念。
歐洲音樂史料說明,當時的音樂界已經知道十二平均律問世;為避免與“十二平均律”混淆,巴赫特別使用“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Well Tempered Clavier)”作為他的作品標題、以示區別。把巴赫的相關作品集說成是根據朱載堉十二平均律而做的,純屬是以錯誤的中文翻譯搞了望文生義的理解和聯想、進而又把聯想當作事實了。
當然,歷史文物最有說服力。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有歐洲古代到現代的各個歷史時期的樂器,其中有15到16世紀的鍵盤樂器。就是說,在朱載堉出生之前,歐洲就有了與其十二律相配的鍵盤樂器。因此,說沒有朱載堉、西方就沒有辦法做鍵盤樂器調音,那純屬信口開河。

歐洲“完美律”和中國“十二平均律”的樂理區別
巴赫的那套《完美律鍵盤曲》作品集的樂理基礎是文藝復興及以后成型的“完美律”,跟中國的“十二平均律”或“五音十二律”是大不相同的。簡單說說兩者區別。
朱載堉的十二平均律是為“黃鐘”到“應鐘”(相當于“F-E” )的十二個樂音做出等距音階,即兩兩半音的音程聲學數值在理論上完全相等。其樂音旋宮排列跟周朝時代所確定的十二律排列一樣,因而叫“十二平均律”。朱載堉嘗試新的移調方法,由于缺乏和聲理論而失敗,最后還是落在周朝確定的“五音十二律”的旋宮移調方法,即按照樂音次序組成的旋宮做順序或逆序列的“五音”移動,共有60調(若把“變徴”和“變宮”也算上,則共有84調)。
歐洲的“完美律”為 C-B 的十二個樂音所做出了大體等距的音階,但它的樂音旋宮排列卻不是按照十二個樂音次序排列的,而是按照和聲理論排列的,譬如,對“C”音而言,右旋緊接著是純五度的“G”、為“升調”;左旋緊接著是純五度的“F”、為降調。這是所謂“大調”旋宮。對應“C”音,是“a”音;“a”之右旋為純五度“e”、左旋為純五度“d”;如此做下去,獲得一個“小調”旋宮。這樣一來,移調的基本理論依據不 是“十二律”的音階次序,而是大小調的和聲次序、共有48調。
巴赫使用“完美律”作曲,并為其樂理規則而為每一調做了一支曲子,所以,共有48支曲。如果巴赫那套曲子是按照朱載堉的十二平均律做的,那么,至少應該有60支曲子,然而,不是。僅此就可見兩者的樂理依據是大不相同的,可見巴赫作品與朱載堉的十二平均律是彼此無關的。
此外,巴赫那套曲子是為風琴寫作的,特別是為宗教教堂的大風琴而寫作的。后來的演奏和發行,才改成了任何鍵盤樂器都可以演奏的樂譜,當然也包括了鋼琴。因此,不但在理論方面,且在作品創作事實方面,巴赫的那套作品都不是根據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