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開封,創辦進步刊物《青年》
曹靖華出生于1897年8月,是盧氏縣五里川人。1919年“五四”運動前,曹靖華正在開封省立第二中學讀書,他積極投身“五四”運動,受李大釗的《新青年》和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影響,產生了創辦進步刊物的想法,并將其定名為《青年》。
《青年》很快辦起來了,從撰稿、排版到印刷,曹靖華每個環節都認真負責。《青年》出版后,省立第二中學的師生爭相傳閱。“五四”運動的風暴席卷開封時,《青年》隨著游行的隊伍傳遍了大街小巷。
1919年冬,曹靖華又在開封創辦了“青年學會”,專門研究和宣傳馬列主義,并很快成為河南影響較大的進步學生社團。此時,第一屆全國學生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河南省學生聯合會和省立第二中學的學生一致推舉曹靖華出席。1920年初,曹靖華與另一名學生代表來到了上海,出席了第一屆全國學生代表大會。
上海漁陽里,成為首批共青團員
1920年,曹靖華從省立第二中學畢業后,進入上海泰東圖書局從事校對工作。在這里,他結識了進步文學編輯鄭振鐸,并通過他認識了茅盾。
第一次與茅盾見面是在商務印書館,著名作家的平易近人讓曹靖華倍感親切。“我叫沈德鴻,浙江桐鄉人,與筆名樹人兄是同鄉。”茅盾還向曹靖華談了些魯迅在日本學習、創作的經歷,兩人很快熟悉起來。
后來,曹靖華還結識了大名鼎鼎的蔣光慈和韋素園。有一天,蔣光慈激動地跑來告訴曹靖華,他們找到了“真正的人生”——在上海一個叫漁陽里的弄堂里。曹靖華跟著蔣光慈和韋素園來到漁陽里,在一座門口掛著“外國語補習學校”木牌的簡陋小樓前,他們見到了操著濃重山東口音的楊明齋。
“我們這里只學俄語,掌握了俄語就可以了解蘇聯和''十月革命''的情況,如果有機會還可以到蘇聯去。聽說你參加過''五四''運動和第一屆全國學生代表大會,是學生運動積極分子,我們非常歡迎你。”熱情豪爽的楊明齋把曹靖華帶到一個放了四十多張課桌的大教室,與劉少奇、任弼時、肖勁光等人一起學習俄語。
學校真正的名字叫社會主義青年團。正是在這里,曹靖華聽到了李大釗關于辦好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指示,學習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打下了學習俄語的堅實基礎,與劉少奇、肖勁光、柯慶施、王一飛、吳寶鶚、羅亦農等一批先進青年一起參加革命斗爭活動,成為學校的積極分子。
1921年元月上旬,蔣光慈嚴肅地問曹靖華:“你愿意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嗎?”
曹靖華沖口而出:“愿意!”
“好,我們宣誓去,曹靖華同志!”
聽到“同志”二字,曹靖華激動地抱住蔣光慈哭了。
不久,為了籌備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社會主義青年團改名為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前中國第一個共產主義的革命組織。曹靖華和劉少奇等外國語補習學校的37名社會主義青年團員成為全國第一批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員。曹靖華這個盧氏山區的孩子,在漁陽里找到了“革命的人生”,開始真正踏上革命的征途。
從海參崴到伯力,“取經”途中不畏險
1921年3月,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決定選派第一批骨干團員秘密前往蘇聯學習。經過嚴格的政治審查和業務考核,組織上在37名學員中物色了20多個人選,其中就有曹靖華。
一本紅皮新聞記者證、一張出國護照、一套筆挺時髦的西裝。整裝待發前,曹靖華和劉少奇、任弼時、肖勁光、韋素園、王一飛等同學各自領到物品,成為組織上派往蘇聯學習的外國語補習學校的第一批學生,也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派往蘇聯的第一批先行者。
1921年的海參崴已在蘇聯紅軍手里,而伯力還在白匪手中。火車一到海參崴,帶隊的同志便給這20多個人各發了一張秘密通行證,持有這個才能在紅軍管轄區內行動和出入。
曹靖華一行剛到海參崴,便遭遇突發險情。由日本武裝支持的白匪幫正在海參崴蠢蠢欲動,先行來到海參崴負責指揮接待的王一飛決定:全體立即北上到伯力。
在緊張的氣氛中,曹靖華一行離開了海參崴,進入了環境復雜的“真空地帶”伯力。伯力的各要口均被日本武裝把守,火車到這兒便走不了,曹靖華等人不敢貿然下車。正焦急等待時,一個和他們在海參崴一起上車的紅胡子(慣匪)頭目對他們起了歹心。
“火車不走了,下車到那邊農舍里過夜吧。來,我幫你們拿東西。”紅胡子邊說邊動手拿他們的東西。
“謝謝,我們不去,就待在車上。”曹靖華一邊說,一邊牢牢地拽住已被紅胡子拉住的行李。
“你不要不識好歹!”紅胡子上下打量著曹靖華,覺得這個年輕人個子雖不高,但眼神堅定,身體結實,看起來不好對付。
“不下車,就把你們的金銀珠寶都留下!”紅胡子兇相畢露,準備動武。
曹靖華和同學們立刻站起來,做好應對不測的準備。
就在這時,一列火車從北邊開了過來。曹靖華等人趁機飛躍而上,跳到了尚未停穩的火車上。賊心不死的紅胡子也緊跟上來。
雙方的爭執驚動了列車工作人員,曹靖華和同學們被叫進了車務室進行盤查。一個沒戴任何標志的列車員問他的身份,曹靖華拿出新聞記者證給他看。
“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