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李斯后人添墳為何不置墳頭——全國獨一無二的清明掃墓習俗探因

2013/7/31 18:12:28 點擊數: 【字體:

    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這天,各家都要到墳地供奉祖先,祭奠故去的親人并為之添墳。民間有“早清明”的說法,上墳最遲不能超過清明節中午,以此向祖先報告農事漸忙,不能時祭之意。

    我們這里也沿襲了提前給死去的親人添墳的習俗。不過,有一個小村莊——上蔡縣重陽街道李斯樓村,幾乎所有的李姓人在清明節前夕到墳地添墳都不置墳頭,這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掃墓習俗,是否與李斯的死因有關?為此,記者采訪了有關文史專家及李斯樓村的李斯后人。

李斯后人添墳為何不置墳頭——全國獨一無二的清明掃墓習俗探因
李斯墓。
李斯后人添墳為何不置墳頭——全國獨一無二的清明掃墓習俗探因
李斯樓村所有的李姓人添墳都不置墳頭。

    李斯生平簡介

    李斯(?-前208年),字通古。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戰國末年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為郡小吏,后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為郎,后勸說秦王嬴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采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嬴政十年(公元前237年)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為秦王嬴政所采納,不久官為廷尉。

    在秦王政統一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后,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嬴政為皇帝,并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墻,銷毀民間的兵器,以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

    李斯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后為趙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于咸陽鬧市,并夷三族。
 
    李斯后人清明添墳不置墳頭

    古都蔡國也就是現在的上蔡縣,是秦代名相李斯的故里。在“千古一相”李斯被腰斬于咸陽2220年之后的清明節前夕,記者走進了他的家鄉——上蔡縣重陽街道李斯樓村,試圖解開李斯之死與“無頭墳”的秘密。李斯后人——80歲的李占山,從世世代代口口相傳的故事中,給記者找到一些答案。

    李占山告訴記者,公元前210年(時年李斯71歲),李斯隨秦始皇巡游,秦始皇寵愛的小兒子胡亥一同前往。歸途,始皇病逝于沙丘(今河北省平鄉縣東),李斯恐引起動亂,秘而不宣,置尸于魚車中,百官奏事如故。后他與趙高合謀,改詔書立胡亥為皇帝,史稱秦二世。

    秦二世繼位后,與趙高謀殺功臣,恣意淫樂。同年4月,秦二世下令繼續修建阿房宮。李斯諫秦二世停建阿房宮,胡亥不聽。公元前208年,趙高設計,誘騙李斯在胡亥尋歡作樂時求見,激怒秦二世,并誣李斯欲“裂地而王”。趙高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將李斯下獄。同年7月,李斯以“謀反”罪,被腰斬于咸陽,并夷三族。

    由于趙高拿著李斯的人頭向秦二世請功,所以,李斯墓里掩埋的只是他的軀干和四肢。

    李斯死后,趙高帶人抄了李斯的家,將李斯故居挖地三尺,最深處竟有丈余,久而久之,這里就成了蘆葦叢生的坑塘。現在,上蔡縣一中北側尚有李斯坑、李斯井等遺址。

    依當地風俗,每個前來祭掃的人都要往墳上添土,李斯墓逐年增高,成了一座十幾米高的大土冢。

    自秦至今,李斯的后人為紀念李斯而形成了一個風俗:即在清明節掃墓添墳時不在墳頂放置墳頭(即圓形土塊),理由是李斯下葬時沒頭,讓李斯后人永遠記住李斯是被趙高陷害而死的。

    添墳不置墳頭傳說的另一個版本

    據上蔡縣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柳書波介紹,李斯被奸臣趙高殘害當天,其門生吳公感其恩德,和獄卒張本、劉太三人日夜輪流看護李斯的尸體,因當時兵荒馬亂無法將李斯歸葬故里,只能在暴尸后悄悄地把李斯及其家人的尸體掩埋在咸陽近郊的荒野。

    由于暴尸時趙高拿李斯的頭向秦二世請功,后來李斯頭顱下落不明,所以掩埋的只是李斯的軀干和四肢。將其入葬后,吳公給張本、劉太一些銀兩,張、劉二人知道李斯死得冤枉,就辭去獄中職務,在李斯墓旁的一個小村莊住下來,逢年過節給李斯燒些香火。

    時光荏苒,西漢時,上蔡城是汝南郡首府,人口稠密、商業繁華、民風淳樸。李斯的得意門生吳公因品學兼優被郡府舉為孝廉,到漢文帝時又升遷為河南郡。他為官清廉、愛民如子,治理有方,政績卓著。吳公在咸陽當廷尉時,離咸陽李斯墓很近,便帶眾人到李斯墓前祭奠恩師。祭祀完畢,吳公有意將恩師及家人遺骸歸葬上蔡故里,于是立即派快馬到上蔡告知當時僥幸活命的李斯的小兒子李季。

    得知父親遺骸要歸故里的消息,李季日夜兼程趕到咸陽,當面向吳公表達謝意。吳公怕路遠會有不測,又派數人助李季護送靈車。不久,李斯的遺骨運回上蔡,安葬于汝河之濱。

    吳公送走恩師遺骨后,心想恩師雖魂歸故里,但尸首不全,實是天大遺憾,就找了三個最好的金匠為李斯鑄了個金頭。吳公怕趕不上送靈車隊,就讓驛站快遞。

    令吳公想不到的是,貪財的驛使把金頭換成了銀頭轉到下個驛站,下一驛站的驛使用銅頭換走了銀頭,銅頭又被鐵頭換走,一站一換,傳到上蔡時已成了木頭。上蔡驛使就棄之不傳了。李斯歸葬時沒有頭,李斯后人從此形成了一個風俗:清明節掃墓不置墳頭。

    ——這是李斯后人清明節前夕到墳地添墳不置墳頭傳說的另一個版本。

    李斯小兒子要求后代

    清明節添墳不置墳頭


    據李斯后人李占山介紹,李斯的三子李季因從小在上蔡隨外祖父生活,沒到過咸陽,李斯出事時吳公把他藏在上蔡的李各莊,在親朋的保護下未被官府捕獲,才保了一條命。漢朝建立后,秦朝的通緝令也自行取消。李季由李各莊移回李斯樓村居住。李家遭滅族橫禍時,很多村民受過官府鞭笞和審訊,房屋被燒,良田毀壞,耕牛被搶,整個村莊好不凄慘。李季回來帶眾人重建家園,慢慢恢復了從前的富庶。因李季重整家業,人們又稱李斯樓為李季樓,又因強秦剛滅,人們心有余悸,為了保護李季,人們又把李季樓叫成了李七樓,上世紀80年代初改為李斯樓。李斯的小兒子李季的子孫在李斯樓村世代繁衍,李斯樓村遂成為如今擁有3000人的大村。

    李斯長子為李由,曾為三川郡守,后在雍丘之戰中為項羽、劉邦所殺,《史記·項羽本紀》有項羽、劉邦“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軍,斬李由”的記載。據史料記載,李斯中子與李斯同時被斬。李斯有長子及中子,就應該有個小兒子,而小兒子偏偏史籍沒有記載,所以這個傳說是可信的。

    李斯的小兒子李季帶領家族重振家業,李斯樓村很快恢復了元氣。為紀念李斯被殺頭,李季要求后代子孫在每年的清明節為先人添墳時不要置墳頭,世世代代延續此規矩。

    清明節添墳

    不置墳頭的歷史淵源


    李斯樓村李斯后人清明節添墳不置墳頭的習俗之所以得以延續2000余年,是因為有其獨特的歷史淵源。上蔡縣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柳書波認為,李斯從上蔡一介布衣到“千古一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駐馬店新聞網 2013年04月03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