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從布衣到丞相,堪稱草根奮斗的典范。據《李斯列傳》,李斯當上大秦帝國首任丞相,長子李由擔任三川郡守,兒子們娶的是秦國的公主,女兒們嫁的是秦國的皇族子弟。三川郡守李由回咸陽探親,文武百官登門祝賀,門前車騎數千,李斯設宴把盞長嘆:“嗟乎!吾聞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騖下,遂擢至此。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試想,李斯當年從一介布衣,走出楚國上蔡鄉野,入關事奉秦王,協助始皇橫掃六國,成就統一大業,其間冷暖甘苦豈可一一道哉?作為帝國丞相,李斯位極人臣權勢之巔,身兼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等諸多名號,一呼百應,志得意滿,酒不醉人人自醉,荀師昔日教誨忘在腦后,今番舉酒囑客,俯視群僚,神氣幾何?
草根,茍求性命于亂世,已屬不易;聞達于諸候,乃至登上權勢頂峰,尤為艱難。李斯的奮斗歷程,大體上可分為三步走:第一步,造聲勢,找跳板,設計攀升路線圖。拜名滿天下的荀卿為師,修習帝王之術,以系出名門的身份找到崇拜荀子的呂不韋,“求為秦相文信侯呂不韋舍人,不韋賢之,任以為郎。”第二步,抓機遇,說秦王,鼓動贏政稱霸心。由呂不韋牽線搭橋,向秦王進言:“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灶上騷土,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急就,諸侯復強,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并也。”第三步,出狠招,亂諸侯,協助秦王掃六合。李斯的招數陰毒而恐怖,“陰遣謀士齏持金玉以游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以下以財者,厚遺給之。不肯者,利劍刺之。”圖霸天下的秦王,與渴嗜權勢的李斯,在野心的驅使下一拍即合,無所不用其極,所向披靡,稱帝稱相,成功登上了權勢頂峰。
李斯,從丞相到首冤,實為命運戲弄的棄兒。客觀而言,李斯入秦40年,陪伴秦王贏政37年,一路打拼,功業甚鉅,堪稱興邦重臣、千古一相。入秦之初,李斯作為呂不韋幕僚,借機力勸秦王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后來受秦王器重,出任秦王客卿,專司策反之事,攪渾六國政局。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理足辭勝,雄辯滔滔,使秦王嬴政收回成命,官拜廷尉,增強了秦國人才“凹地”效應。秦國統一天下后,與王綰、馮劫尊秦王政為皇帝,實致名歸出任大秦帝國丞相。在丞相任上,李斯建議拆除郡縣城墻,銷毀民間兵器,加強帝國軍事統治;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按功行賞,輕刑減賦,籠絡人心,加強帝國政治統治;改革書寫符號,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禁止私學,乃至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文化控制。李斯26歲從上蔡老家西行入秦,施展畢生絕學,縱橫捭闔,協助始皇贏政大展宏圖,為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大一統的封建帝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秦始皇的千古功業,半數要算在李斯的名下。
可惜,命運給李斯開了一個玩笑,秦二世胡亥執政不足二年,混蛋二世與人渣趙高聯手,以謀逆罪名,“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夷三族。”李斯成了史上首位被宦官滅掉的丞相,一代名相栽在閹人手里,實為首冤。作為《大秦律》的制訂者,李斯被施以五刑(黥、劓、斬左右趾、梟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其舌),先刺臉、劓鼻、剁肢,隨后腰斬,接著砍頭,最后再慢慢碎尸,整個行刑過程又割又剮,又凌遲又腰斬,最后還要剁成肉醬,一點一點痛死,年逾古稀的李大人對自己制訂的刑罰作何感想?夷三族,即株連父族、母族、妻族,數百條性命與其陪葬,或許正應了孔夫子“始作傭者,其無后乎”的惡咒。
李斯勞苦功高,最終身死名辱,留給后世盲人摸象般無盡的遐想。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穿越兩千年的歷史迷霧,李斯的奮斗與結局,能給后人哪些啟示呢?
進退得失,豈可認鼠為師?太史公《李斯列傳》以故事開篇,李斯“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于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太史公對李斯的”老鼠哲學“決不認同,一句”為郡小吏“,鄙夷之情溢于言表。年輕的基層小吏,地位卑微,心懷大志,從廁鼠的驚恐與廡鼠的淡定中找到了奮斗的方向:地位決定一切,謀取高位才是王道。由此,李斯辭去了上蔡的官位,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后來西行入秦,走上了飛黃騰達之路。
小吏出身的李斯,作為“老鼠哲學”的創始人和踐行者,操持著投機取巧、爭功冒進的小算盤,在秦王橫掃六合的大時代一路順風。但是,認鼠為師,不顧時勢道義,難免氣量狹小,內心齷齪,不時顯露出小家子氣來。李斯居相位,同窗韓非在韓國難有作為,也來到秦國。李斯自知在才學、謀略上不及韓非,特別是忌憚秦王用韓非取而代之,便以韓非是韓國公子,必然心向故國,終成后患的說辭,力勸秦王誅滅韓非,并趕緊派人給韓非送上鳩藥。秦王此前讀韓非《孤憤》、《五蠹》等著述,大加贊賞,發出“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嘆。為見到韓非,下令立刻攻打韓國。對韓非推崇備至,仰慕已極。待李斯毒殺韓非,秦王醒過神來,也只能不了了之。李斯算計韓非手法歹毒,卑鄙下流的鼠性人格可見一斑。始皇沙丘駕崩,李斯利令智昏,首鼠兩端,倉皇失措,聽信宦官趙高謊言,合謀扶白癡胡亥上臺,逼死公子扶蘇、大將蒙恬,希望通過對胡亥的阿諛和趙高的的退讓保全自己,卻恰恰葬送了自己。因為,李斯作為趙高和胡亥陰謀篡位的唯一知情者,這顆眼中釘是遲早是要被拔除的。趙高多次誘使李斯在胡亥正與妃嬪作樂的興頭上陳說國事,觸怒二世。趙高還接二連三地向胡亥誣稱李斯父子私通陳勝、背叛朝廷。二世遂把李斯交給趙高審理,李斯在獄中把滿腹冤屈寫成“畫如鐵石,字若飛動”的篆書,向胡亥申訴罪過與功業,卻被趙高收入囊中。在趙高的嚴刑拷打、刑訊逼供之下,李斯被定為謀反罪,處以腰斬,夷滅三族。后世評價李斯是“大時代的小人物”,原因就在李斯信奉的老鼠哲學器量太小,境界太低,缺乏正義與擔當。李斯的覆滅,也是老鼠哲學的敗筆。依靠老鼠哲學難以安身立命,管得了一時,管不了一世。
安身立命,豈在禍福相依?李斯大宴賓客,把盞長嘆那一刻,念叨荀師“物禁大盛”的教誨,對“物極則衰”深表憂慮,坦言“吾未知所稅駕也!”據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解釋:“稅駕猶解駕,言休息也。李斯言己今日富貴已極,然未知向后吉兇止泊在何處也。”也就是說,李斯作為荀子的高足,對物極必反的道理了然于胸,樹大招風之時,也在想著退路。只可惜,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登上秦王的船頭,當上丞相,想下船就是死路一條。前任相國被車裂的商秧、被逼自殺的呂不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世事無常,李斯的感嘆余音未了,他所依附的始皇贏政就在出巡的路上駕崩。李斯深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不得不權衡利弊,借新皇安身立命:遵照遺召,扶蘇即位,必重用蒙恬,自己相位難保;背棄遺召,聽從趙高,助胡亥篡位,及時轉舵或可自保。無奈與魔鬼簽約,作繭自縛,被趙高、胡亥玩弄于股掌之上,步步退讓直到無路可退,只能在家中“仰天長嘆,垂淚太息曰‘嗟乎,獨遭亂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相位就是李斯的魔障,放不下丞相的權柄,割不斷官場的牽連,想要全身而退、平安降落談何容易?貪權戀棧,行止進退必然失據,安身立命幾成奢望。李斯的掙扎,在惡魔趙高把持的江湖興不起幾朵浪花,最終難以扭轉敗局,腰斬就是上蔡漢子的宿命。
救贖之道,豈在牽犬東門?據《李斯列傳》載:“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臨行前的李斯,回光返照,神情自若,談笑風生,再現英雄本色,在白首墜地之際,為后人留下了千古絕唱“牽犬東門豈可得乎?”死生契闊,慷慨赴難,來生再續前緣,擎蒼牽黃卷平崗!這般放達灑脫,幾近淵明“采菊東籬下”、東坡“江海寄余生”之神韻。如此壯烈而溫暖的史詩性白話經李斯脫口而出,擲地有聲,余音不絕,足以救贖其靈魂飛升天外,贏得后世無限景仰。
“牽犬東門豈可得乎?”飽含懺悔之情,也充滿救贖之愿。歷史如果允許假設,李斯在上蔡小吏的職位上安居樂業,如魏武帝曹孟德暮年自述人生志向那般“于譙東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敝,絕賓客往來之望”,足以頤養天年。假如李斯師從荀子學藝,能夠專注于學問之道,如蜀相諸葛孔明保持出隆中之前的狀態“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以書法、著作傳世,足以千古不朽。假如李斯事秦被逐,《諫逐客令》未見效果,學習道家老莊“騎牛西去,不知所終”,或者“莊生曉夢迷蝴蝶”,逍遙游于戰國江湖,定然妙趣無窮。假如李斯助始皇完成霸業后激流勇退,如商圣范蠡知止不殆,攜西施游歷天下,明月清泉自在懷,又將成就一對神仙眷侶。假如李斯在始皇駕崩后,不向趙高妥協,與胡亥、趙高拼死相搏,擁立賢德的扶蘇為二世,或可譜寫大秦歷史,即便以身殉職,成為大時代的真英雄,也必將名垂青史!
“人事有代謝,往來在古今。”歷史不容假設與粉飾,只許后人評說與參悟。在眾聲喧嘩的浮躁年代,如何安頓好自己的心靈,知足不辱,淡泊寧靜,敬業本分地做好崗位工作,是現代人的必修課,也是李斯的救贖對我們的終極啟示。趙學亮 【原標題:李斯的運命與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