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亞:筆名洪溪河,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為省作協陜西文學院副院長。1983年開始文學創作并發表作品,結集出版有抒情詩集《童話島》、散文集《云中的紅月亮》等;近年致力于中國碑林及書法藝術的文化隨筆創作,結集出版有《鐫刻石頭——渭北一座碑林及其書法》《悟對西安碑林》等。
關天經濟區風格鮮明、底蘊深厚的伏羲文化、三國文化、周秦文化、大唐文化等,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關天文化帶上。省作家協會陜西文學院副院長王維亞認為,關天經濟區規劃實施幾年來,除了經濟社會領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外,文化上的相互促進和推動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關天文化的感召力和影響力,特別是文學創作,已經成了關天文化中一條割不斷的“紐帶”。“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陜西文學以其深厚的底蘊和突出的成就呈現出波瀾壯闊的創作景觀,也因此被譽為‘中國文學的重鎮’,這是名副其實、當之無愧的,因為這里有一批優秀的作家和一批優秀的作品在支撐著這面旗幟,特別是老一輩的作家以現實主義的農村題材在中國文壇爭得了一席之地。而甘肅天水的文學作家群也無疑是一支創作勁旅,在近年來的文學創作中呈現出多點開花的喜人局面。這樣一來,就為打造關天文化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王維亞說,寶雞有著厚實悠久的歷史文化,更有著一代又一代的作家隊伍續寫著寶雞文學的昌盛。因此,寶雞在新時期給陜西文壇輸送了不少文學創作人才,他們用自己的筆尖頻頻創作出了很多好作品。比如鐵路工人莫伸,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由他創作的《人民的歌手》《窗口》等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就感染了很多人;再比如吳克敬創作的《渭河五女》、蔣金彥創作的《關中吟》等作品,更是把寶雞文學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王維亞認為,能夠有這么多的優秀作品從寶雞涌現出來,走向全國文壇,這不是偶然現象,而是反映出這個地域的文化對文學創作者本身的滋養,讓他產生一種藝術迸發。
在多點開花的關天作家群文學創作中,詩歌無疑是一道獨特的景觀。“寶雞和天水都是盛產詩人的地方,新時期以來,關天地區的詩歌創作一路走高,出現了以王若冰、商子秦、渭水、白麟、雪瀟等為主力的詩群,其中很多詩集都是在詩壇引起了強烈反響,為新時期關天地區的詩歌創作開啟了一個嶄新的窗口。”王維亞表示,正是有了關天經濟區這樣一個大平臺,才造就了這么龐大的一個詩歌寫作群體;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群體,才讓關天地區的歷史文化、名勝古跡、民風民俗隨著不斷涌現的好作品而走向更多人的內心深處。
陜甘同源,關天同根。對于今后關天地區的文學創作,王維亞充滿了信心。他說,一個地域有一個地域的特點,關中地區和天水地區能夠交流,就會有不同的文化概念和成分融合,這有利于不斷創作出好的作品,涌現優秀的文學創作者。關天地區的文藝創作者不乏傳統、不乏才氣,更不乏對文學的執著和鐘情,只要有著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就一定能用更多的筆墨深入到現實生活,產生出更多的好作品和好作家。(張麗萍)【原標題:文學創作是關天文化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