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庚三,原籍河南安陽,生于1923年,幼讀私塾,后入舊制中學。1946年來汴謀生,在一民辦報社擔任文書工作。1948年開封解放后,他在豫蘇建院公教人員訓練班做文印工作,參加革命。從那個時候起直到1984年他離休的30多年中,先生先后在開封市政府、市公管局、市零售公司、市百貨公司工作,曾先后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勞動模范,但職務上一直是個文書員。縱觀先生一生,謙虛謹慎,淡泊名利。職務上的失落,正好成就了他書法事業上的成功。他硯田耕耘,執著追求,對魯公《元次山碑》、《顏家廟碑》、《大唐中興頌》、《自書告身》和華世奎的《雙烈女廟碑》用工尤勤。寫得一手好字,楷書、行書皆精,尤工顏體。他是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河南省書畫研究會會員,擔任開封市老年書畫研究會理事、河南省書協委員、開封市書協理事。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劉庚三的字出名了,慕名求字者日眾,他有求必應,且決不以自己不滿意的作品給人。
上世紀80年代,開封南北書店街整體改造為我國明清建筑風格街道時,懸掛先生榜書牌匾及楹聯者幾近1/2,為書店街的文風雅韻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早期《開封日報》刊頭亦系先生所書。有人感嘆:自古書法能成一代宗師者,大都是當朝重臣,或名門望族,而先生一介布衣,有此成就,既有先生書法數十年之功力,也是社會進步、所謂盛世出英才的結果。用開封老百姓最通俗的說法,字有名人書法和書法名人之分。名人書法:名、書并重,而名居先;書法名人則獨重在書,書善而后名顯。先生以布衣聞名書壇,藝苑圭臬,乃真功夫也。
庚三體·顏變體·顏汴體
劉庚三先生的字,師古,筆筆在法,字字有源。但不泥古,從顏、華(華世奎)體中脫胎換骨,兩相融合,而自成一格,世稱其為“庚三體”。細觀其書,楷書“藏頭護尾,逆入平出”,結字奇特,獨具匠心。字體既端莊厚重,又有時代氣息;其行書以楷、草之筆法融入,線條瘦勁,空間處理極盡變化。風格清雅、峭利,特別是他對“鵝頭鉤”的處理,手法獨特,頗具功力。對“斷筆”更大膽創新,大有“筆斷韻未盡,墨離神相隨”之意境,外顯雄健,中藏秀蘊,于微小處見靈動,形成了他自己的獨特風格。他的字在南京、徐州、西安及黃河流域書法展中展出,書法泰斗啟功先生看過先生的作品后,稱其為“中原第一筆”;《書法論壇》評劉庚三為近代楷書大師,確立了先生在書法界之地位。
“庚三體”又被人稱作“三分半書”。所謂“三分半書”是說他的字三分顏體、三分華世奎、三分他自己的書體、半分魏碑。歷史上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字,被稱為“六分半書”。所謂“六分半書”是說鄭板橋的字,六分隸書、半分他自己的創造。由此可見能稱“幾分幾書”也是很不容易的。但開封人認為叫它“庚三體”好、叫它“三分半書”也好,劉庚三先生的字,主要是由顏體變化而來,直稱其為“顏變體”最好。
“顏變體”為開封人所接受、所喜愛,也為很多外地人所接受、所喜愛。但他們知道這種字出自開封,于是“顏變體”就又有了“顏汴體”的稱謂。1000多年前開封曾出現過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如今又出了個布衣百姓的“顏汴體”。應該說,就書法范疇講,這是開封人的創造,也是開封人的驕傲。
劉庚三的開放與固執
劉庚三先生是一個從舊社會走過來的知識分子,思想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有時候他也很開放。譬如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正是“上山下鄉”熱、“農村廣闊天地大有可為”的年代,他竟自編教材開館授徒。在當時的形勢下,確屬罕見,于此亦可見先生之過人膽識。他教學生傾己所知,悉心教授。他常和學生們講的就是:“習書和做人一樣,要忠厚信義,臨帖要師古而不泥古。先入帖,再出帖,取長補短,而后才能有所發展、有所創新。書法乃藝術之一門,尤貴創新。”晚唐釋亞棲《論書》中說:“凡書通即變。王變白云體、歐變右軍體、柳變歐陽體。永禪師、褚遂良、顏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書中法,后皆自變其體,以傳后世,俱得垂名。若執法不變,縱能入石三分,亦被號為‘書奴’,是書家之大忌。”他教學生書法,還常叮囑學子要以文化課業為重,不可本末倒置,足見其對學養的器重。劉庚三教學,有教無類,對學生的作業從每一個字的結構到每一幅字的整體布局都認真指點,一絲不茍。他常告誡學生:“字,每一個人寫,筆畫結構都一樣,但如何安排,每個人卻都不一樣,常常是于細微處見精神,也就分出高下來了。”正是先生的開放和熱心教誨(劉庚三先生后又曾在開封美專及中國書畫函授大學開封分校教授書法,入其門下學書者難以數計),使開封上個世紀涌起的書法熱得以迅速發展,以至于今日開封書法名城桂冠之獲得,應該說與先生之影響和其薪火相傳是分不開的。
劉庚三先生也有其固執的一面。先生晚年(20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大潮已在開封涌現,藝術品價值高低由市場衡定已成大局時,劉庚三先生卻仍然固守傳統文人之藩籬,在自身經濟并不富裕的情況下,仍以清高孤傲自賞,不收潤資。其實,書畫藝術品在社會流通中以“潤格”形式體現其價值的做法,并非自今日經濟改革始,早在唐、宋時期,書畫藝術市場機制即已大致形成,至明清時期漸趨成熟。仍拿大家都熟知的鄭板橋來說,他在脫離了官場之后,就曾在揚州西方寺筆榜潤格:“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書條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當然這只是一個例子,但足以說明至遲在清代后期以書畫養生之風已經形成,沒有什么值得奇怪的了。那么,劉庚三先生這一代人為什么又固守藩籬、拒收潤資呢?這是因為他們這一代人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接受社會主義教育,均以“取資于公,用之于民”為己則。認為自己有工作單位,有工資收入,故不應再有額外副業收入,以清高回應請索,不納錙銖。其弟子有代人求字者,攜禮造訪,竟被拒之門外,于此可見先生之耿介與固執。他開館授徒,從不收取“束修”,遇有家計困難者,筆墨紙硯還常有贈予。凡此種種,可見劉庚三先生之清高及先生愛才之心切。而他自己,則清貧自守,律己甚嚴。一代大師,終其一生竟無一間書房,甚至沒有一張體面之書案,每日寫字,就在全家餐桌之上揮毫。他的弟子們以及旁觀者目睹此景,多有感觸,而先生卻常借此告誡弟子們:“人之生活環境不可太舒適,太舒適就會貪圖享受安逸,太安逸就會消磨意志。”他這樣說也這樣做。他幾十年如一日,日出而作,秉燭夜書,殫精竭慮,苦心鉆研,教書育人,誨人不倦,終于贏來桃李滿天下。
劉庚三書法研究會
劉庚三多才多藝,不但字寫得好,還畫得一手好畫,唱得一口京腔京韻的京戲。只可惜戲、畫為字所掩,少為人稱道罷了。更可惜的是正當先生書法更趨成熟、享譽古城的時候,竟于1993年4月1日1時撒手人寰,享年71歲。
歲月荏苒,劉庚三先生離開我們已經15年了。“遙望庚星鶴西去,慟哭三聲月色寒”(牛光甫挽庚三聯),但他的字永存人間,更為人們愛惜和珍重。15年來,劉庚三的弟子們有的是中國書協會員,有的是省書協會員,在全國書壇嶄露頭角;開封還成立了“劉庚三書法研究會”,旨在使“庚三體”發揚光大。先生的女弟子孫鶴跟先生學書16年,深得其書法真諦,后又從佟培基、王蘊智深造,2004年被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所授予書法博士學位。先生的另一弟子高義民(中國書協會員)的字既有顏體的遒勁韌健,又有華世奎的瀟灑俊逸、百剛不屈的風骨,觀看他的字,筆斷意連,頗有拙中藏巧、巧中有拙的妙趣。其作品在全國青年書法展、紀念長征60周年、建軍60周年書畫大賽中獲獎,并成功入選中國第二屆“蘭亭獎”。省書協會員王建華從事“簡書”創作。所謂“簡書”是漢代時人們在木櫝、竹簡上所作的書體。它不像刻石那樣規整,略顯草率,卻又絕非草書。他經過劉庚三老師的指點,從研習漢隸《石門頌》《乙瑛碑》《禮器碑》入手,而后大有長進。在第二屆青春杯全國書畫大賽、新世紀避暑山莊書法大展、錦繡山河—當代中國名家邀請賽上屢獲金獎。張彥林是目前我市書寫“庚三體”最具功力者,為了表示對老師的仰慕,他專門刻了一方“慕三”和“庚三門下”的名章和閑章。近幾年張彥林的“庚三體”有所創新,筆畫較原來的略顯粗壯,給俊俏的“庚三體”注入了渾厚,字體顯得更為大度和耐看。楊東寧是上世紀90年代開始接觸和臨摹“庚三體”的,但他的進步很快,他書寫的“庚三體”已在全國群眾書展、中青年書法比賽中多次獲獎。目前他是開封劉庚三書法研究會的秘書長,為弘揚劉庚三書法藝術,他盡心盡力,奔波操勞……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看到這么多人在書寫和喜愛“庚三體—顏變體”,劉庚三先生可以含笑九泉了。【原標題:開封布衣書法家——劉庚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