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兒時結緣泥巴夢
兒時的裴治國,因家教嚴格,常常被“圈”在家里。爺爺常常會用泥巴捏一些小動物給他玩。這些泥塑玩具成了裴治國童年所有的記憶。漸漸地,他喜歡上了玩泥巴。泥塑需要一定的美術功底,于是裴治國學習了素描和油畫。裴治國從開始的玩泥巴,逐漸過渡到鉆研泥塑。作為興趣,裴治國一直堅持著,即使參加工作后,他仍然利用業余時間,琢磨泥塑創作。
“藝術作品只有反映生活,才能打動人。我的這些作品,就是通過一些社會現象,再加上自己的感情創作出來的。”裴治國說。走進裴治國的工作室,件件泥塑作品都透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豐富的生活情趣,仿佛把人們帶進了一個泥塑天堂。據裴治國介紹,歷經家族6代人的傳承更新,現在他的泥塑作品主要包括本色塑造、傳統彩塑和人物肖像三種。
堅持:塑母圓了思親夢
裴治國最喜歡用泥塑展現百姓生活。元旦期間,他的作品《母親》由文峰區幸福路社區推薦到市群眾藝術館進行展出。
記者第一眼見到這個表現母愛的作品時,腦海中立刻浮現出這樣的場景:“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只見一位老母親盤腿坐著,手上戴著頂針,一旁的針線筐虛掩著,剪刀依舊裸露在外面,好似剛剛剪過線頭。本來戴著眼鏡認真地為孩子縫補衣服,但好似聽到了敲門聲,老母親扶了扶眼鏡,準備給孩子開門……作品將一位70年代老母親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一件家庭氛圍比較濃厚的作品。當時創制它時,腦海里全是自己母親的形象。”裴治國告訴記者,當母親看到這件作品時,樂得連嘴都合不攏了。能夠借著作品向母親傳達自己的愛,讓他有了一種說不出的成就感。感情的傳遞,成為了日后裴治國堅持泥塑創作的原動力。
責任:傳承續寫泥塑夢
“馬上要過年了,我想創制一套十二生肖的泥塑。現在我已經有了初步的想法。”裴治國邊說邊將自己用手機記錄的想法拿給記者看:“老虎做成威武的將軍,今年的蛇做成嫵媚的女人……時間關系,年前應該是做不出來了。”裴治國微感遺憾地說。
據了解,一般的泥塑作品,花費較短時間就能完成。而較復雜的、細節勾勒比較多的作品,要表現得惟妙惟肖,就需要四五天的時間。裴治國常常一做起來就忘了時間,有時甚至到凌晨依舊在“工作”。
現在,社會各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很重視。作為“裴氏泥人”的傳承人,裴治國身上的責任也重了起來。“我想這個不能只靠政府的扶持,還要靠年輕人的努力,F在,上大四的大女兒一直跟我學習泥塑,上初三的小女兒由于課業繁忙,也就作罷?傊乙欢ㄒ堰@項技藝傳承下去。”【原標題:裴治國:泥巴世界中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