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名臣袁安
2013/8/14 15:53:14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袁安(?—公元92年 ),字邵公,東漢汝南郡汝陽(今商水張莊鄉(xiāng)城上)人。青年時曾任小吏,自認為不是本分所得而辭去。后來去到京城洛陽,恰逢大雪。洛陽令去到袁安門前,見門緊閉,雪上無人走痕跡,遂叫人除雪入戶,見袁安僵臥。令問其故,袁說:“天下大雪,人們都很饑餓,不宜去干擾別人”。洛陽令聽后,感覺袁安很賢明,就推舉他為孝廉。這就是揚名后世的“袁安臥雪”。后袁安任陰平(今江蘇沐陽西北)令,后又升任城(山東濟寧)太守。所任之處,都得到了上下的擁護和愛戴。
漢平帝時,他被舉為明經(jīng),不久為太子舍人。建武初年,為成武令。后任楚郡太守,正值楚王英因謀逆誅殺數(shù)千人,獄中系滿人犯。袁安不先到衙門而徑赴獄中,查驗人犯案情,結(jié)果查出400人無罪。袁安上書明帝為之擔(dān)保,言稱如不實當(dāng)自坐之,使這四百余人解罪出獄。眾皆呼袁安明斷,爭徙附之。一年后,赴任河南尹,政令嚴明,不輕易以罪捕人。他說:“凡學(xué)仕者,高則望宰相,下則希牧守,錮人于圣尹不思為也”。聞之者,皆感激自勵。袁安在職10年,因之京師肅然,名重朝廷,漢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年),升遷為太仆之職,掌管皇帝車馬與全國牲畜業(yè)。章和元年(公元87年),晉升為司空、司徒(全國最高官階,相當(dāng)于宰相)。然而其入京后,明帝死和帝繼位,竇太后臨朝,外戚車騎將軍竇憲專權(quán),為著其功,一意孤為。袁安不畏權(quán)貴,多次彈駭竇氏的專橫。憲為著功,欲要無由北擊匈奴,袁安與數(shù)人上書朝廷,極力反對道:“匈奴不犯也塞,而無故勞師涉捐費國用,非社稷之計”。然后,他們數(shù)上諫書,皆無信音。其他人懼之退下,唯安堅諫不退。后來憲又欲立匈奴降將為北單于,安又據(jù)理力諫。憲不從孤意立之。結(jié)果后遂反,給朝廷帶來巨大災(zāi)禍。
其時,袁安數(shù)諫不能改變朝廷局面,深知皆因天子幼弱,外戚擅權(quán)所致,因而每至朝堂與公卿言論國家,無不噫鳴流涕。由于袁安的威望,確保了劉氏政權(quán)延續(xù)。于永元四年(公元92年)病逝。袁安死后,其后世屢盛不衰,子孫任高官者層出不窮,時稱“四世三公”。形成了全國有名的汝陽袁氏大族。并出現(xiàn)表術(shù)、袁紹這樣的世族豪強。在中國歷史上,其望族氣勢一直未減,歷朝皆有名人輩出,一直到民國的袁世凱(清末袁氏一支由商水遷居項城)。
解放前,袁安墓碑在商水發(fā)現(xiàn),為長方形石質(zhì),長123厘米,寬70厘米,碑文記述了袁安一生的業(yè)績。碑文書法精美流暢,為國家珍貴文物,現(xiàn)保存在省博物院。李全立【原標題:東漢名臣袁安】
責(zé)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周口文化網(wǎng) 2009-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