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是漢傳佛教八宗(一說漢傳佛教十五宗)之一,主張修習(xí)禪定,故名。又因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亦稱佛心宗,以菩提達(dá)摩為中國始祖,故又稱達(dá)摩宗,還稱為無門宗。傳說創(chuàng)始人為菩提達(dá)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時稱“南能北秀”。禪宗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見性成佛”。
禪宗中的“禪”是禪那(巴利文Jhāna,梵文dhyāna)的簡稱,漢譯為靜慮,是靜中思慮的意思,一般叫做禪定。此法是將心專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參究,以期證悟本自心性,這叫參禪,所以名為禪宗。禪的種類很多,有聲聞禪、有菩薩禪、有次第禪、有頓超禪。
相傳中國禪為菩提達(dá)摩(南北朝時期南天竺人)創(chuàng)立。達(dá)摩于北魏末年首先活動于洛陽(今河南洛陽市),后來來到嵩山(今河南登封市)少林寺,面壁九年修持佛法,修習(xí)禪定,倡二入四行之禪修原則,以《楞伽經(jīng)》授徒,后世以達(dá)摩為中國禪宗初祖,以嵩山少林寺為禪宗祖庭,嵩山少林寺并有“天下第一名剎”之稱。達(dá)摩在少林寺有嗣法弟子慧可、道育等,僧璨為再傳。璨弟子為道信。信弟子弘忍立東山法門 ,為禪宗五祖。門下分赴兩京弘法,名重一時。其中有神秀 、惠能二人分立北宗漸門與南宗頓門。神秀住荊州玉泉寺 ,晚年入京,為三帝國師,弟子有嵩山普寂、終南山義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寶林寺,門下甚眾,以惠能為六祖。時稱"南能北秀"。北宗主張"拂塵看凈"的漸修,數(shù)傳后即衰微;南宗傳承很廣,成為禪宗正統(tǒng),以《楞伽經(jīng)》、《金剛經(jīng)》、《大乘起信論》為主要教義根據(jù),代表作為《六祖壇經(jīng)》。
說到禪宗,就不得再細(xì)說下六祖慧能,其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后,禪宗廣為流傳,于唐末五代時達(dá)于極盛。禪宗使中國佛教發(fā)展到了頂峰,對中國古文化的發(fā)展具有重大影響。禪宗佛學(xué)特點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幾乎完全沒有神學(xué)氣息。禪宗修持以定慧一體為特色。后世禪宗流入禪語機鋒、呈口舌之辯,違反了禪宗的本意。禪宗強調(diào)心性的運用,以明心見性為宗旨,于中華氣功學(xué)的理論和方法有巨大貢獻。六祖惠能有句流傳甚廣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原標(biāo)題:“佛性本有,見性成佛”的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