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劉青霞來說,這是悲慘而凄涼的經歷。她欽佩的愛國志士,她志同道合的戰友,壯志未酬,出師未捷身先死,難以想象,她的內心會何等悲苦難抑。
不久南北議和,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在那轟轟烈烈而又紛紛攘攘的辛亥年,開封革命黨人內心的悲苦,迅疾被淹沒。
悲涼中告別人世
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建立。但這場革命“沒法像魔棒一樣,給中國帶來立竿見影的變化”,曾經對革命無限憧憬的劉青霞,更多的是失望。
民國成立后,劉氏家族在外省候補官職的幾十個人,都被逐回尉氏,他們生計大不如前,見劉青霞以大量財產捐辦學校、資助革命,無不遷怒于她。他們采用最令人難堪的方式,攻擊劉青霞,在家令家中悍婦上門喧嚷叫罵,無理取鬧;在外無端造謠生謗,說劉青霞“半掩門”(尉氏土話,指寡婦不嚴守本分)。
這些人的目的,正如劉青霞一針見血道破的:“窺族人造謠之意,不過欲青霞畏嫌引避,不散一錢,不辦一事,蓄積多金以供彼無厭之要求而已。”
如劉青霞所言,劉姓號稱素封,“駟馬高車”,聲威赫濯,但這些候補官兒們“揮金如土,僅知膏粱文繡”,“不肯于社會公益上捐出一文之錢”,并且“不能容一孺婦公益事業”。
劉青霞認為,“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共和肇建,應變方針。退讓主義,一變而為競爭主義;家族主義,一變而為社會主義。”她與族人本無財產糾葛,不能以這樣肆無忌憚的方式侵占她的財產,“可以斷言:我不能欺人,人亦不能欺我”。
苦于這些人的逼迫,劉青霞深受財產之累。1913年,她前往上海,兩次拜見孫中山。當時孫中山任全國鐵路督辦,手中資金極為短缺,劉青霞表示愿將自己的全部財產捐給國家,用以修筑鐵路。
孫中山大為欣喜,即以鐵路督署名義行文開封,擬查清財產,予以接受。但不久二次革命爆發,劉青霞捐獻沒能如愿。那些迫害她的族人,得知此事,更加倍攻擊她,矛盾日益加劇。
在那些年,劉青霞的內心想必十分悲苦,但她并沒有放棄自己的社會責任,她自言:“處茲悲境,對于家族甚覺短氣灰心,而對于社會事業尚不忍放棄天職。”
1922年,馮玉祥任河南督軍。劉青霞目睹馮玉祥興辦教育等作為,捐獻全部家產之意再起,但這次她采取與馮玉祥事先溝通,不以捐獻的形式,而借口族人爭訟,予以充公。這筆財產的大部分——50萬大洋,最終用在了河南教育事業上。
1923年初春,劉青霞做了她平生最后一次慈善捐助:為開封難民收容所送去40件兒童衣服,隨后,她乘車北上,返回安陽馬氏莊園,隨身所帶衣被,全部打有補丁。
不久,劉青霞就病逝了,終年46歲。有人說,她是在凄苦中告別人世的,但我覺得,告別人世的時候,她心中一定格外安寧、格外坦然。(全文完)□首席記者姚偉實習生孫燦文圖【原標題:“‘一品誥命’的革命路”系列7 堅韌無畏踐行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