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大爆炸!
清朝末年,走出國門的留學生擺脫了禁錮,新思想、新觀念如太平洋的波濤,洶涌而至。革命、立憲、;手T派的沖突和論戰,更是啟人心智。在人數最多的留日學生中,政治熱情空前高漲。
興奮之余,他們抑制不住地要表達,要把自己的收獲、自己的思考傳遞回國內,喚醒更多的人。
于是各種報刊應運而生,大多以省域為連接紐帶。前期主要有《浙江潮》、《江蘇》、《直說》、《晉話》等,“雖主義不甚相同,無非喚醒桑梓為目的”。
1906年,河南留學生也集資創辦了《豫報》,其《宗旨》自述:“本報以改良風俗,開通民智,提倡地方自治,喚起國民思想為唯一目的……促黃河流域一部開化最早之民族,雄飛于世界。”但《豫報》編輯、發行人員十分復雜,革命黨、立憲派、保皇派均有,辦報理念有巨大的沖突,內部矛盾日趨尖銳。部分編輯力求不談政治、與世無爭,成為革命派發表言論的掣肘。于是,革命派十分希望另辦新刊,“擺脫依賴性質,激發愛國天良,作酣夢之警鐘,為文明之導線”,但另辦新刊,尤其要辦有大影響力的新刊,需要巨額經費,籌措這筆資金希望渺茫,令他們無比苦悶。
劉青霞的到來,以及她投身革命的轉變,使《河南》的問世成為可能。1907年12月,《河南》創刊,不難理解其第一期中對劉青霞表達的敬意和感謝:“炊而無米則巧婦束手,戰而乏餉則名將灰心,本報經劉女士出資巨萬,既有實力……有一日千里之勢。”“本社所有經費,均尉氏劉青霞女士所出,暫以兩萬元先行試辦,俟成效卓著時再增巨資,以謀擴充。”
充裕的經費,使《河南》放開手腳約稿,放開手腳搞發行。于是《河南》以高質量的稿件、大力度的發行狂飆突起,“一日千里”,成為重要的革命報刊。
如研究者所論,清末革命思想的輸入,以中國留日學生創辦的革命報刊影響為大,與前期《浙江潮》等相比,《河南》、《四川》、《云南》等后一時期的刊物對催發清末革命思潮的作用更大,影響更深。
其實在當時,《河南》就獲得高度贊譽。孫中山的機要秘書、后來以寫《革命逸史》聞名的馮自由認為,“留學界以自省名義發行雜志而大放異彩者,是報(即《河南》)實為首屈一指。出版未久,即已風行海內外”。“鴻文偉論,足與《民報》(中國同盟會機關報)相伯仲”。而《民報》創辦者鄒魯也盛贊《河南》:“《河南》雜志持論最為激烈,關于種族革命及政治革命,抉發透徹,內地銷行亦廣,每期售至萬份以上。河南知識界革命思想愈益開發,殆等于南方著省矣。”
誠如洛陽師院副院長張寶明教授所言:“《河南》讓河南站在了時代前列。”
【革命鋒芒直指清政府】
▲
《河南》編輯兼發行人署名為“武人”,實際上張鐘端為總經理,劉積學為總編輯,主要人員有余誠、潘印佛、曾昭文、陳伯昂、李錦公等,其發刊簡章中說,“本報為河南留東同人所組織,對于河南有密切之關系,故直名曰《河南》”。并強調“本報以牖啟民智,闡揚公理為宗旨”,冀望喚起國人,尤其是地處中原的河南同胞的覺醒。
《河南》內容豐富,體例多樣,形式活潑,既有思想性、學術性,又有通俗性、大眾性。該刊共有十五個欄目,而其“論著”類每期均占大部分篇幅,是該雜志的主體和鋒芒所在。
《河南》第一期發表了張鐘端(署名鴻飛)的《平民之國家》,該文批判“誤解國家為君主私有物”、“誤解國家為官吏占有物”等觀點,旗幟鮮明地宣言:“故吾一言以斷之曰:今之國家非君主的國家、政府的國家,乃為平民之國家。”
《河南》刊登的政論文章,今天看來,其觀點不無偏頗,但犀利豪邁之氣,仍粲然可觀。一些作者在分析中國深陷民族危機的原因時,都認為是由于清朝專制統治所致。“病己”在《政黨政治及于中國之影響》中說,“吾國吾民之所以致今日破碎迍邅顛連無告者,實此惡劣政府有以致之”。署名“不白”的作者更明確指出:“考厥禍首亂源,不得不痛恨太息猶生存于20世紀之野蠻政府也”,痛斥清政府“自庚子、甲午之后,蔑外之手段變為媚外之手段,將十八行省之路權、礦權、郵政權、森林航海諸權,直接間接掬而送之列強之手”,中國的大好河山,被其“暗送之英法,即明送之日俄德。試一披支那顏色圖,莽莽大陸,容有一片干凈土也”!話到激憤難抑時,他尖銳地指出:清政府即“為斷送土地財產之政府也”,“吾敢肯定之曰:中國政府非同胞之政府,乃列強假設之政府也!”
既然清政府已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要挽救民族危亡,實現國家獨立富強,就必須群策群力,推倒清政府。“處此列強環伺之日,非改革政體斷難生存”,“欲建新秩序,必先破壞舊秩序,茍欲達其目的,則萬非脫離此專制君主腐敗政府,以掃其庭犁其穴沒有第二條路可走”。“惡劣之政府一日弗除,則強固之國家終難實現”。
除抨擊清朝專制統治、為反清革命的爆發作輿論準備外,《河南》對于思想啟蒙也不遺余力。“《河南》的思想宣傳,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是上承戊戌維新啟蒙思潮,下接新文化思想啟蒙運動。”廈門大學研究者黃順力、李衛華在《中州風云——<河南>的輿論宣傳及其影響》中如是說。
【啟蒙發新文化運動先聲】
▲
辛亥革命前,革命思潮激蕩,但許多有識之士對國民啟蒙問題仍相當關注,這些可貴的思想,在《河南》得以充分的展現。
許壽裳強調國民的覺悟與理想對于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意義,認為“社會之動變必應于思想之動變;國民而懷有一大理想焉,其國未有不發一大運動者也”。魯迅和周作人在《河南》上的文章,則強調“尊個性而張精神”、“掊物質而張靈性”,強調人的“內曜”、“心聲”和“國民精神”。很明顯,《河南》雜志所宣傳的人的啟蒙,同后來新文化運動初期將喚醒民眾覺悟作為頭等大事有著思想上的聯系。
五四新文化運動倡導之思想解放,《河南》已肇其端!逗幽稀返囊恍┪恼,主張尊崇民主